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李津:隨心所欲,想畫就畫

來源:99藝術網(wǎng) 作者:王姝 2023-01-03

2022年12月31日,「肉食者不鄙 —— 李津 順德行」在和美術館將開幕,以逾五十幅李津的近期創(chuàng)作,與數(shù)十件館藏吳昌碩、高劍父、齊白石等近現(xiàn)代藝術家創(chuàng)作形成觀照。展覽旨在于中國畫的視閾中重新審視李津作品中食與肉的內(nèi)涵,并結合其于順德創(chuàng)作的約二十幅新作,展示藝術家與嶺南文化的對話與交融。

「肉食者不鄙 —— 李津 順德行」展覽現(xiàn)場  和美術館,2022年12月31日 - 2023年3月31日  攝影 / 劉相利

這個展覽源于李津在2022年的兩次順德之行。從第一次去初定的回顧展形式,到第二次去調(diào)整為以順德為題的主題創(chuàng)作展,以及與嶺南文化的對話,在方向和結構上的變化,實則指向了一條隱藏的線索——看似是一個尋味順德的過程,實際上早已超越味道本身,而悄然進入到了這片土地的人文與文化氣息中。

李津在順德菜市場

雖然同是紅男綠女、酒肉饕餮,但看李津的畫,很多時候用的不是眼睛,而是感覺,這種感覺一定是會隨著他在不同環(huán)境中所繪之物而一貫觸發(fā)到嗅覺、味覺,甚至是鄉(xiāng)愁和記憶的。正如追求“清淡味永”的順德菜,同樣是魚、是肉,但在他的畫里,你看到的顏色和嘗到的“味道”是不同的,這也許正是李津自己所說的“接地氣”的關鍵。

李津順德探店

在對李津的采訪中,他提到順德菜最吸引他的是它的“家常氣”。“順德的美食,煙火氣和地氣十足,樸素而又講究——樸素的食材,簡單的配料,做出不簡單的質(zhì)量,找出一種不簡單的口感。”所謂家常,便是日常的、是家長里短的、是有滋味的、是操著口音的喧囂,也是早餐鋪子里的那口白蘭地。“吃”背后的東西,遠比“吃”本身更重要,這種平淡卻讓人回味無窮的經(jīng)驗,讓李津的這些順德美食作品,跳脫出了食物題材繪畫的類型范疇,而有了種人生體驗的味道。

李津  《順德美食圖》   2022,紙本設色,53 × 40 cm  

這兩年,李津畫美食,也畫寺院。從大葷到大素,對他來說,也沒什么值得驚奇的,只不過是跟著感覺走。無論是“吃”,還是“佛”,在李津的內(nèi)在世界中,是一種能量的循環(huán)流動。在這套循環(huán)中,沒有爭斗、沒有糾結、沒有角力,而更像是一種隨遇而為、隨心所欲的道家無為。

李津  《空凈》  2022,紙本設色,22 × 35 cm  

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態(tài)源于李津在上世紀80年代西藏之行后對人生的重新感悟。“從那之后,我的性格完全變了:以前不愛吃肉,后來很喜歡吃;以前不愛講話,后來特別喜歡跟別人講話。而最大的變化,我覺得是放松下來了。”放松,讓他能夠更自在地打開五感去“采氣”。從這一點上來說,我們有理由認為相比技巧,李津更是個感覺控。他似乎并不過分在意畫面形式與主題之間的邏輯閉合。有時,他甚至會有意弱化技法在畫面上停留的痕跡,以便更加專注地投身于他所營造的感覺世界。

李津  《飽食終日》   2022,紙本設色,53 × 40 cm  

看李津的畫,會讓人覺得他是個講故事的好手,而為畫面提供內(nèi)容的源泉是他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李津常講,自己是個“良導體”,對生活和自我感受力的敏感,讓他對物與物之間的細微差別和環(huán)境變化帶來的陌生感飽有興趣。由此,我們好像看到了李津所懷揣的少年心——世界處處充滿驚奇,而正是因為擁有少年般的好奇,才不會對新鮮熟視無睹。

李津在順德大排檔唱KTV

Q&A
Q = 99 藝術網(wǎng)
A = 李津

Q:這個展覽源于怎樣的契機?

A:順德的美食名氣很大,我本身就喜歡吃,也喜歡表現(xiàn)食物。今年是我第一次去順德,去之前了解了一些關于順德的飲食文化,包括圖文、文字,感覺上就很合我胃口。順德菜與一些以宮廷菜系聞名的飲食文化不同,它更家常,是我喜歡的。我在靠海臨河的天津長大,天津人喜歡吃海鮮、河鮮,而順德的飲食習慣跟天津也有相似之處。所以,我一直對順德有情節(jié)。

另一方面,安藤忠雄設計的和美術館,就建筑本身而言,并不強調(diào)溫度,它是低溫的、冷酷的。我感覺,在這個帶有更多理性的空間中,展出一些像我這樣有溫度、有煙火味的作品,會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對比感。

和美術館內(nèi)景

Q:這次展覽中的作品是如何規(guī)劃的?

A:2022年春節(jié)前,大概是在1月份,我第一次來到順德,主要是看如何根據(jù)美術館的環(huán)境來對待這個展覽;另一方面,就是想到順德好好吃一吃,切實地體驗和感受順德的飲食文化。1月底2月初的順德,已春意盎然,第一趟順德行大概有十幾天,特別興奮,也開始掄開了吃。第二趟去是在10月份,這次再去,對展覽和作品的規(guī)劃就非常明確了。這個展覽在之前定的是有些回顧展的性質(zhì),會展出一部分我以前以美食為題材的作品,但后來覺得還是要入鄉(xiāng)隨俗。在順德做這個展覽,就一定要有現(xiàn)場感,有親切感,有順德的味道和煙火氣。所以我將展出的作品調(diào)整為以順德現(xiàn)場創(chuàng)作的作品為主。雖然尺寸都不大,但是這些作品只要是順德人或者鐘愛順德美食的人看了就會產(chǎn)生親切感。

這主要還是由創(chuàng)作時的感受決定。在順德創(chuàng)作的時候,嘴里嘗到的味道、耳朵聽到的地方器樂和整個鳥語花香的環(huán)境,都與北方不一樣。如果我在北京的工作室照著照片畫那會是完全不同的感覺。所以這個展覽逐漸從回顧展的性質(zhì)調(diào)整到越來越單純的方向,就是以“吃”為主。

李津在順德菜場選肉

李津  《鯪魚嘴》  2022,紙本設色,53 × 40 cm  

Q:這也算是個比較大的方向上的調(diào)整了。展覽中還展出了一些和美術館館藏的吳昌碩、高劍父、齊白石等近代大師的作品,是出于哪些方面的考慮?

A:這種展示形式主要是想呈現(xiàn)我這一代當代水墨畫家與廣東或嶺南畫派的一種對話,讓大家對比來看,今天這個時代的中國水墨畫與老一輩畫家的作品有哪些不同和相同,又繼承和傳承了什么。

西方繪畫進入中國后,在用色和用水上有了大的變化,這也是嶺南畫派與之前的中國畫最大的不同之一。在這些嶺南傳統(tǒng)大家面前,我只是一個后輩,但我也是偏重于用色和用水的畫法,在這一點上,與嶺南畫派有所契合。我覺得這也是這個展覽能夠更加接地氣,并與廣東地方文化產(chǎn)生共鳴的一個體現(xiàn)。

和美術館的館藏作品很多,所以在作品選擇上也會考慮到跟我的風格相對統(tǒng)一。總體來說,所選的大師作品與我的作品在觀感上是比較協(xié)調(diào)的。

由上至下、由左至右:
《屯溪鱖?》,李津,紙本設色,23.5 × 34.5 cm,2022;
《觀魚圖》,李津,紙本設色,35 × 69 cm,2022;
《九如圖》,齊白石,紙本水墨,47 × 33.5 cm ,1941,和美術館藏;《水族群樂》,齊白石,紙本水墨,103.2 × 34.3 cm,1947,和美術館藏

Q:兩次順德行,具體畫了哪些題材的作品?

A:首先沒少畫魚。魚是順德菜的主打菜,順德菜中對各種對魚類的理解和做法非常精彩;還畫了一些煲仔飯。順德的煲仔飯最主要的是它代表了一種很家常的味道。在北京吃的煲仔飯主要是以廣式香腸,廣式臘肉為主,但在順德,煲仔飯的種類很豐富,像鴿子肉煲仔飯、海鮮煲仔飯等等,和我們以往的理解不一樣。

李津  《順德美食》   2022,紙本設色,53 × 40 cm  

李津  《一煲鴿》  2022,紙本設色,45 × 53 cm

Q:您提到,這一路行走和體驗之后,會有很多樂趣,以及不全是負面的東西,這些比吃本身重要。具體來說,是哪些比吃本身更重要?

A:我一直認為“吃”的背后是文化。飲食承載了每個地方的民俗、文化、地理,甚至是歷史。所以我認為讓一個順德的好廚子帶著食材來北京做,味道跟在順德本地做是不一樣的。這里面關乎的不僅僅是技術和食材,還有環(huán)境。這種環(huán)境是綜合的,既包括氣候,也包括耳邊傳來的當?shù)厝说恼Z言、包括你從飯店里看到的外面的街道、熙熙攘攘的人和川流不息的車……這些都比嘴里嘗到的滋味更有味道。

李津在順德理發(fā)

Q:在畫的時候,也會把這種滋味保留到畫面中?

A:畫出來的東西不能嚼了、吃了,一定要在畫面里體現(xiàn)出食物形態(tài)背后的感覺。為什么我這批以順德菜為題材的作品畫面會更亮?因為順德不像北京那樣風沙大,感覺上會更濃烈;廣東給人的感覺是清爽的、透亮的。所以我在對待每個食材的顏色時,都會處理得干干凈凈的,盡量保留食物的本色本味,這樣才覺得舒服。超出所畫之物的外在形態(tài),發(fā)現(xiàn)其藏在背后的“感覺”,才會讓人看著有親切感、有觸動。

李津  《脆皮乳鴿》  2022,紙本設色,53 × 40 cm   

Q:不同地方的飲食文化也會影響到畫面。

A:這一點特別重要。舉個例子,順德人早餐有喝早酒的習慣,我也愛喝酒,為此我專門找了一個特別接地氣的、極普通的早點鋪,進去跟當?shù)厝艘黄鸷?。北方也有喝早酒的,但喝的多是二鍋頭。順德人很有意思,他們很多人早上起來喜歡喝洋酒、抽洋煙,跟北方完全不一樣。我覺得這與順德比較早接觸到外來文化是有關系的。再加上被他們的口音環(huán)繞,一下子就融入到了這個環(huán)境中,感覺跟北方、北京的距離突然就拉開了。

李津在順德喝早酒

Q:在順德畫的這些作品,多是在吃的時候現(xiàn)場畫,還是回去住處畫?

A:基本都是吃完飯,回去就畫。雖然不是現(xiàn)場畫,但中間也不做停留,因為感覺上的這股“氣”是不能斷的。有時候逛市場逛到一半就不想逛了,抓住了“感覺”就想趕緊回去畫。起筆前,我也會突然間再回味一下那道菜,不僅是它的味道,還有它給到你的誘惑力和帶著地方文化的氣息,綜合起來產(chǎn)生一種新的感受,然后把它畫出來。

李津  《肉食者不鄙》   2022,紙本設色,230 × 53 cm  (請橫屏觀看) 

Q:今年6月份您在站臺的展覽有種由“葷”到“素”、由濃烈到清靜的轉(zhuǎn)變,此次展覽“肉食者不鄙”似乎又回歸于濃重的煙火之氣。這種看上去退出喧囂又回到喧囂,對您來說,對應了怎樣的心態(tài)變化?

A:其實對我來說,并沒有什么區(qū)別。無論是“吃”,還是去寺院,都是很用心地體驗和感受。我從去年到今年上半年,很多作品都與羅漢和寺院有關,因為這一階段我在心理上特別需要安穩(wěn)的定力。所謂定力,并不是關閉房門靜心獨處就可以實現(xiàn)的。這種定力是被一個更大的、更讓你產(chǎn)生敬畏的能量所賦予的。寺院的莊嚴和清靜會自然補給定力。所以在寺院那個環(huán)境里,讓我畫紅燒肉我也畫不出來,因為面對的不是這個層面的東西。每次在寺院里住上二十來天,像我這么饞的人,不吃肉、不喝酒也不會感覺難受,因為在那個環(huán)境里有另外的東西可以滋養(yǎng)你。

我一直強調(diào),人一定要不斷地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要多出去走走。新的環(huán)境會營造陌生感,陌生感會激發(fā)生命的活力。要在寺院里待得有點兒膩了,或者是感覺麻木了,我就會離開。我不是真正意義上想當居士或者是想修行,我想要感受的,是這片圣地將我從俗世和困頓中抽離出來落在這里。

在廣東時,我也去了寺院,但環(huán)境和心態(tài)不一樣,就沒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只是看看而已。我還是總被大街小巷里飄出來的菜香帶出來。

李津  《金剛》  2022,紙本設色,40 × 23 cm  

Q:所以對于什么時候畫羅漢,什么時候畫盛宴,也都是由當下的感受所取決的?

A:我是一個憑感覺和直覺畫畫的人。我畫畫是個“采氣”的過程,通過采生活、采外面的氣,來表現(xiàn)我自己不同的感覺。我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良導體”,對生活中的細微差異有著很好的感受力。正是因為這一點,支撐我能夠不斷地畫下去。這個世界太大了,很多事情無時無刻不在影響或者吸引你,能夠被吸引才能常有興奮的狀態(tài)和畫畫的沖動。我認為,這對我來說是比學習和做研究更重要的。

李津在順德釣魚

Q:您近兩年創(chuàng)作中所涉及的題材和風格比較多樣,新的嘗試對您來說意味著什么?

A:我一直在找一種更接近自己、更喜歡的東西。我覺得年齡越大越對風格、形式感興趣。現(xiàn)在即便翻畫冊時,突然看到某種技法或者風格,也會想要試一試。這個階段,對繪畫的形式本身比以前更有熱情了,想要嘗試的東西也比以前多了。以前更多的是圍繞自己的優(yōu)勢畫,但現(xiàn)在很少考慮事情本身有沒有意義、繪畫的過程有沒有意義,或者某個風格會不會是個挑戰(zhàn)……所以我會嘗試更多的東西,甚至工筆畫都有可能,隨心所欲,想畫就畫。

圖片致謝:李津工作室、和美術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