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被調和或被侵蝕 人工智能給藝術帶來哪些變化?

來源:99藝術網專稿 2021-07-23

“土星之環(huán)”數字藝術展

近期,2021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舉辦,作為其配套活動,7月11日,“土星之環(huán)”數字藝術展在西岸藝術中心B館舉辦。展覽呈現了全球當下近20件具有代表性的數字藝術作品,邀請觀眾一同觀察人類的生存與永恒、變化與記憶、遺忘與消失。

“土星之環(huán)”數字藝術展

契合“土星之環(huán)”主題,展廳借助西岸藝術中心B館環(huán)境優(yōu)勢,將現場布展成宇宙中的沙漠之舟,作品猶如外來品陳列其中。 展覽策展人孫啟棟介紹,其他的天體因碰撞而產生了碎片,碎片在土星以及衛(wèi)星的引力下聚集成環(huán)。反觀當下的數字藝術,一旦被用得好,將成為一種張力;稍有不慎,也將會被其吞噬。 他認為,互聯網和現實并不是二元對立的,藝術家們圍繞互聯網創(chuàng)作的作品,其實是欲望和愿景需求。從展覽作品可以看到,藝術從真實到虛擬的大遷徙現象,其加速了人類感性經驗和生活經驗的重新分配。

大悲宇宙的作品

而當人工智能不斷侵蝕生活,影響藝術創(chuàng)作時,技術的理性和創(chuàng)作者的感性又該如何平衡? 就像大悲宇宙的《文本基因計劃》,發(fā)動互聯網用戶參與到文本基因的數據庫建設中,結合自己的感性部分,反哺給互聯網。 大悲宇宙覺得,當你學習、接受智能時,它只是一種工具,能用極低的時間和精力去試錯,來釋放勞動力。并能在你的認知基礎之上,延展出更多可能。技術理性和創(chuàng)作者感性之間的反思是自我毀滅,對抗才會有新事物生成。

“土星之環(huán)”數字藝術展

小老虎認為,數字作品就像多重的三明治,先大量輸入數據再隨機生成,在不斷累積感性和理性、人性和非人性的數據時,才能產生一些奇妙的語句,這些語句僅靠自己的創(chuàng)作力是無法與之匹敵的。 其作品《說一切》中,任何人都能將其想說的,放入圖文數據庫中,使用過程中數據會被隨機傳送,再根據數據來即興的說唱。借助優(yōu)秀算法和人的判斷生成出的新數據,模糊了所謂理性和感性的邊界。 音樂的流傳方式是因其感性的部分能夠擊中人心,但需要理性的手段來操作。其作品便是將說唱真正放在當下,讓感性在此刻得到滿足。

圓桌論壇 從左至右:論壇主持人郭成、本次展覽策展人孫啟棟、Conflux 聯合創(chuàng)始人張元杰、數字文藝復興基金會董事總經理兼 Acala Network 顧問曹寅、藝術家大悲宇宙、藝術家小老虎

既然人工智能如此神秘,那它到底為何物?當天同期舉辦的圓桌論壇現場,數字文藝復興基金會董事總經理兼 Acala Network 顧問曹寅認為,人工智能和藝術的關系就像文藝復興時期的浪漫主義、神秘主義,不可知卻回歸到了精神。目前藝術的本體依舊是藝術家本身,當人工智能的理性感性已分清楚時,藝術也許就不存在了。因為鳥要破殼方得自由,人要脫離軀殼才能得到自由,進而更形而上的永恒存在。

Robbie Barrat《圣人淺?!?/p> 現場Al人工智能協同藝術家Robbie Barrat介紹作品《圣人淺?!窌r也提到,“這個作品,來自我的人工和我的智能”。因為他在作品中,開始接受并不是每幅作品都要使用人工智能,也并不是每個作品都要回答某些概念上的問題,而《圣人淺?!分环磻鋵τ谏畹膼酆透惺?。

Six n Five《What if》

而藝術家Six n Five在作品《What if》中描繪了平凡生活中的牽掛,幫著對曾經現實的記憶,創(chuàng)造了一個星際遠征的烏托邦世界。

假斯文《誰的世界》

藝術家假斯文也直接用作品反問,當科技和智能將性別和人設悉數抹去,這又會是誰的世界,誰來執(zhí)掌? 另一方面,其實藝術在人工智能之下的改變,Conflux 聯合創(chuàng)始人張元杰看來,其實是非常感動的。人工智能是一個工具,能讓一些有潛力的人進行創(chuàng)作,自然而然形成一個群體。在藝術區(qū)塊鏈之下,提供藝術價值認可的場所,激發(fā)更多人的藝術潛能,刺激文化、藝術的廣泛度?!叭斯ど鷳B(tài)里有這樣的轉化,是非常良性健康的發(fā)展方向?!?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