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廣州影像三年展2021 | 影像不只是記錄,更是思考

來源:99藝術網(wǎng) 作者:劉軍 2021-04-02
我們生活在一個圖像大爆炸的時代,更準確地講,我們的生活早已被影像填充得滿而又滿,無處可逃,所不同的是大眾對影像大部分時候是被動的接受,而藝術家則將影像作為一種表達對世界的看法和叩問自己的媒介。 影像藝術的發(fā)展始終伴隨著技術的革新,這也讓創(chuàng)作者的表達更為細膩、那些微妙的或難以言說的情緒通過影像得以同觀眾交流,讓創(chuàng)作者和觀看者的互動更為直接而具體。
展覽開幕現(xiàn)場
3月30日,“交融的激流:廣州影像三年展2021”在廣東美術館開幕。從本屆三年展的主旨不難發(fā)現(xiàn)展覽旨在探討多元文化背景下藝術家對地緣政治、自然環(huán)境、社會發(fā)展、乃至人類自身作為一個物種的思考和碰撞。
本次展覽的總策劃及文獻展策展人、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紹強致辭
本次展覽由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紹強擔任總策劃及文獻策展人,由赫拉爾多-莫斯克拉、超圖像小組(董冰峰、向在榮、滕宇寧)、楊北辰擔任主題展策展人,邀請了來自全球近二十余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近60位藝術家參與。
董冰峰為媒體導覽
展覽由三大板塊構(gòu)成,董冰峰、向在榮、滕宇寧所在的超圖像小組策劃的“我們,集體”單元,通過邀請藝術家、電影導演和其他領域的文化實踐者,以他們各自的方式來呈現(xiàn)今天人與人之間如何通過不同方式聚集起來,重組時空線索,調(diào)整并打破自我與社會現(xiàn)場的邊界。 在開幕當天舉行的研討會上,董冰峰介紹了對于第一個部分 “我們,集體”的一些學術考量。 “從四個展廳的三個小題目展開,首先是關于生態(tài)的問題,其次是關于共同體,小到社區(qū),大到一個國家民族共同體概念的討論、最后是關于歷史和記憶。”
毛晨雨 地質(zhì)故事#2:成為父親
影像,15'00",2020
Geological Stories #2: Becoming a Father
Video, 15'00", 2020
美術館整個一層展出的作品強調(diào)基于社會調(diào)研,或者是社會觀察項目的藝術創(chuàng)作。 董冰峰還例舉了幾位藝術家:上海藝術家毛晨雨從2003年開始便持續(xù)創(chuàng)作的項目,圍繞湖南岳陽農(nóng)村一個具體區(qū)域?qū)Ξ數(shù)氐娘L土人情、宗教民俗等等的研究。

徐冰《蜻蜓之眼》紀錄片
影像,9分鐘,2018年
Documentary of Dragonfly Eyes
Video,9'00",2018
徐冰的《蜻蜓之眼》,菲律賓導演奇拉·塔西米克展出了一部創(chuàng)作時間跨度將近40年,不斷修改,不斷完善的一個計劃,也是圍繞菲律賓第二大城市展開的對歷史記憶的長期項目。
奇拉·塔西米克 返鄉(xiāng)#1: 過度發(fā)展的回憶6
彩色,有聲,2小時40分38秒,1979年至今
Balikbayan #1 Memories of Overdevelopment Redux VI
Color,Sound,2:40’38”,1979- 2021 on going
作為影像藝術展,相比繪畫作品,觀眾在觀看并理解作品的過程中受到的沖擊不僅是在感官,更多是在思想上的“自由”。 策展小組希望能夠透過這些非常有代表性的藝術家個案,呈現(xiàn)出創(chuàng)作者背后所關心的歷史問題和社會議題。
“前沿心智”單元
楊北辰策劃的“前沿心智”單元位于美術館的二層。從屏幕延伸,探索科技—自然在危機時代中的圖景,真實與想象之間、時間的深度中,討論人與自然新的邊際前沿。
展覽現(xiàn)場
這一部分也是整個展覽中Video影像作品最為集中展示的區(qū)域,楊北辰在板塊闡釋中寫到:“藝術家被賦予了新拓荒者的使命,面臨著異常艱巨的思考,并在各種沖突的場景中磨練自己的心智。這種心智時而透過知識的形式,時而經(jīng)由身體的在場,時而借用情感的表達,展示著前沿如何成為社會經(jīng)濟、生態(tài)與文化的實驗室?!?/strong>
朱利安·查理埃 烈焰之下靜水深流
高清影像,11'13",2019年
And Beneath It All Flows Liquid Fire
HD Video, 11'13", 2019
跨入二樓首先便是瑞士藝術家朱利安.查理埃的作品《烈焰之下靜水深流》,這個歐洲普通的噴泉被藝術家用水火融為一體,仿佛回應了本次影像三年展的主題——交融的激流。
喬納森·德·安德拉德 魚
影像,有聲,彩色,12'33"
The Fish
Video, Audio, Colour, 12'33"
這些作品所涉及的議題非常多元,土地,糧食、人與社會的關系、科技與自然,沉重,詼諧中透著荒誕。 藝術家喬納森.德.安德拉德的作品《魚》,主人公是一個來自巴西東北海岸的并不熟練的漁民將捕獲的魚抱在懷中撫慰,這種無聲的交流由影像作品呈現(xiàn)后,給了觀眾一種異樣的感受。

廣州影像三年展2021文獻展
展廳二樓同時在展的還有館長王紹強以“建構(gòu)”(Constructing)為主題策劃的本次廣州影像三年展2021文獻展。廣東美術館早在20年前便開始著手系列化的攝影學術活動,包括學術性展覽、學術研討會、編輯、出版和收藏。

廣州影像三年展2021文獻展
文獻展作為“廣州影像三年展2021”的背景和歷史,全面回顧了廣州影像三年展的歷史發(fā)展,通過梳理學術脈絡,以文獻展的方式系統(tǒng)地深入探討廣州影像三年展的品牌策略、展覽機制和未來的發(fā)展走向。
戴維·德蘭奇 宇宙大爆炸-自畫像
藝術微噴,50 cm × 40 cm,2009年
Big Bang - Self Portrait
Fine Art Giclée print, 50 cm × 40 cm, 2009
由藝術家與博洛尼亞G7工作室畫廊提供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Galleria Studio G7, Bologna
赫拉爾多-莫斯克拉(Gerardo Mosquera)策劃的“全球景觀”單元 從科學和其他太空圖像出發(fā),這部分展示了來自不同緯度的當代攝影師和影像藝術家通過不同的技術和方法對景觀的多樣化表現(xiàn)。
邁克爾·沃爾夫 建筑密度 #39
收藏級藝術微噴,121.9 cm × 182.9 cm,2005年
Architecture of Density #39
Archival Pigment Print, 121.9 cm × 182.9 cm, 2005
版權歸 Michael Wolf Estate 所有
? Michael Wolf Estate
相對于二樓的影像Video,這一層的作品“安靜”了很多,主要以靜態(tài)的攝影作品為主。比如大眾比較熟悉的德國攝影師邁克爾.沃爾夫,這位背著相機游走于現(xiàn)代城市的觀察者最鐘愛的便是城市主題,《建筑密度》也是他最為人熟知的代表系列。
邁克爾·沃爾夫 建筑密度 #4
收藏級藝術微噴,121.9 cm × 182.9 cm,2005年
Architecture of Density #4
Archival Pigment Print, 121.9 cm × 182.9 cm, 2005
版權歸 Michael Wolf Estate 所有
? Michael Wolf Estate
在《建筑密度》中,每個樓盤的開發(fā)商似乎都想用彩色沖刷密集感,好讓這些小格子少幾分壓抑。伸出的晾衣桿,掛出的T恤衫,以及晃動的人影,使得每個窗口不顯得真的完全一致。難怪他本人更想窺探窗內(nèi)的生活:“每個窗戶后面都有一個家庭或一個人,你能想象他們的生活是什么樣子嗎?”
阿布拉莫維奇 斯特龍博利島
表演錄像 (黑白,有聲),19'33",2002年
Stromboli
Video Projection (Audio, B/W, Single Channel), 19'33", 2002
版權歸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所有
由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檔案館和阿姆斯特丹LIMA研究基金會提供
Copyright Marina Abramovi?
Courtesy of the Marina Abramovi? Archives and LIMA, Amsterdam
本次展覽的三個單元從物理空間上形成由下至上、從宏觀到微觀,從過去、現(xiàn)在到未來多層面、多維度深入探討人與人、科技、自然生態(tài)之間的復雜關系,也涉及我們?nèi)祟愃幵谶@樣自然的、物理的、宇宙的世界當中,作為個體的人與其他物種之間如何共存的深刻命題, 思考人與其所處世界一切他者持續(xù)變化著的關系。
阿諾·拉斐爾·閔奇恩 Ouluj?rvi Afternoon, Paltaniemi, Kajaani, Finland
Archival Pigmented Inkjet Print on Hahnemühle Fine Art Baryta Paper, Luster Surface, 45.72 cm x 58.42 cm
? Arno Rafael Minkkinen, 2009
Private Collections
中央美院美術館副館長、策展人王春辰 在研討會的發(fā)言中提及:影像類的創(chuàng)作是今天信息化社會中最大的圖像載體和交流載體,也是我們觀看世界的主要載體。 “今天時代已經(jīng)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廣州影像三年展給我的感覺很震撼,能感覺到這個展覽做了精心的準備,從布展到作品選擇,廣東美術館下了很多功夫?!?/strong>
克里斯·喬丹 手機#2,亞特蘭大
收藏級藝術微噴,111.8 cm × 228.6 cm,2005年
Cell Phones #2, Atlanta
Archival pigmented inkjet print, 111.8 cm × 228.6 cm, 2005
在短視頻將我們的時間切碎,注意力越來越難以集中的當下世界中,你必須對這些用影像作品回應世界,叩問自己的藝術家們表示敬意。 在為期兩個月的展期里,面對如此數(shù)量眾多的參展作品,實在值得觀眾去安靜地在每件作品前駐足,觀看、思考。也許這之中的很多作品,你還無法理解。

展覽現(xiàn)場
但最重要的是為每一位來到三年展的觀眾提供了一個他們并不熟悉的觀看和理解復雜世界的視角,讓我們暫時抽離俗世紛擾,換個思路感受世界,畢竟藝術最重要的作用不是給你答案,而是讓你思考。

交融的激流:廣州影像三年展2021 INTERMINGLING FLUX:? GUANGZHOU IMAGE TRIENNIAL 2021 指導單位: 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 主辦單位: 廣東美術館 展? ? ? 期: 2021.03.30-2021.05.30 地? ? ??點: 廣東美術館1-12號廳 主? 題? 展: 廣東美術館1/2/3/4/5/6/8/9/10/11/12號廳 文? 獻? 展: 廣東美術館7號廳 總策劃及文獻展策展人: 王紹強 ????人: [古巴]赫拉爾多-莫斯克拉、[中國]超圖像小組(董冰峰、向在榮、滕宇寧)、[中國]楊北辰 學術委員(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陳衛(wèi)星 樊林 芬雷 馮原 郭力昕 顧錚 胡斌 黃建宏 姜俊 凱倫·史密斯 皮力 秦偉 施翰濤 孫曉楓 項苙蘋 亞歷杭德羅·卡斯特羅特 楊小彥 曾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