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一個“再次觀看”及“再次生產”的過程

來源:新快報 作者:陳煜堃 2012-05-03

從走進學術視角的美術館大廳,到置身時尚消費的商業(yè)空間里;從對個體藝術實踐的“再觀看”及“再生產”,到一代年輕藝術家對物質體驗立體的呈現(xiàn)……“五一”假期前后,“蔣志:如果這是一個人”和“物里物外———當代藝術開放展”兩個別樣的當代藝術展覽相繼在廣州上演,為市民開啟了兩種非常態(tài)的、具有實驗性的藝術視角。

 

4月28日揭開帷幕的展覽“蔣志:如果這是一個人”,既是廣東時代美術館開門以來的第一個藝術家個展,也是當代藝術家蔣志在中國國內美術館舉辦的首次個展。

 

“選擇蔣志,是出于三方面的考慮:首先,我們策劃個展的方向并不在于單純地對藝術家所取得成果的一次歸納總結,而是更看重其藝術背后的實驗性和研究性;其次,由于曾經(jīng)生活和工作在深圳,所以蔣志的創(chuàng)作與珠三角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最后,就是作品本身,蔣志在創(chuàng)作中表現(xiàn)出的私密性、公共性、社會性和文學性的等多元角度都讓觀眾更容易產生共鳴。”策展人之一的蔡影茜對記者表示,本次展覽可以說是對藝術家、展覽制作和個展概念的重新考察,它是一個“再次觀看”及“再次生產”的過程。

 

對“一個人”的多元探討

 

在策展人鮑棟、蔡影茜給出的主題“如果這是一個人”之下,蔣志的本次個展出人意料地以并不存在線性從屬關系的四個展覽構成。

 

穿行于現(xiàn)場,眼前這種互為鏡像的展覽結構,讓我們對“一個人”到底是誰已經(jīng)難以說清,他(她或它)既是蔣志本人,也是蔣志的畫家老鄉(xiāng)熊望洲,或者是“非常地妖”這個曾經(jīng)飽受關注的博客ID,又或者是“木木”這樣的木偶與面具……當然,這“一個人”也可以是與蔣志作品相關的個體,如詩人食指、藝人阿嬌,以及蔣志生活中的親人與朋友;這“一個人”可能出現(xiàn)在蔣志作品里的一篇文字、一段錄音、一段影像、一張照片,也可能是正在展廳中觀看這些作品的你。

 

這就是蔣志和他所展開關于“一個人”的多元探討。

 

不同于大多數(shù)的藝術家,蔣志似乎對“術有專攻”并不感冒。他的創(chuàng)作涉及影像、繪畫、攝影、裝置、寫作等多種媒介,通過模糊紀實性虛構、媒介化影像和私人敘述之間邊界,揭示出個體的身體、欲望、情感及其社會再現(xiàn)和想象間的交錯和斷裂。

 

把“身體”還給社會現(xiàn)實

 

曾經(jīng)有過十年的記者和編輯經(jīng)歷,蔣志也在某程度上影響了其創(chuàng)作保持對社會現(xiàn)象有著敏銳的觸覺,而“身體”也就無可回避地成為了蔣志作品表達的一個重要媒介。

 

展覽當中,有關這一媒介的影子更是隨處可見??梢允潜煌队霸卺t(yī)用盛器中的錄像作品《0.7%的鹽》———鏡頭前藝人鐘欣桐循環(huán)上演著“一個從微笑到流淚的表情”;也可以是在單元展覽《木木博物館》里———關于對一個名叫“木木”的玩偶的一段沒有終點的旅程……無論是前者的直截了當,還是后者的移花接木,不難看出蔣志對于“身體”的運用,并非單純地將之當做敘事的工具,而是能夠敏銳地捕捉到了身體在當今社會的現(xiàn)實處境,將缺失主語的、過分修辭的、或有意篡改的“身體”,還原到具體的語境中去。

 

蔣志認為,藝術作品就是一個感覺的聚合體,藝術家做出一個作品是要把自己的感知傳達出來,然后讓其他人能夠感覺得到。“我的創(chuàng)作不希望去迎合受眾,也不會去預先設定受眾的,相反是要創(chuàng)造受眾,讓他們來感知你的作品。”
 

 


【編輯:陳耀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