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第三屆廣州國際攝影雙年展(2009)將于5月18日開幕

來源:99藝術網(wǎng)專稿 作者:- 2009-05-17

  由廣東美術館自2005年開始主辦的“廣州國際攝影雙年展” 是國內(nèi)第一個大型的國際性攝影雙年展,其基本宗旨是:堅持國際化的視野和影像社會學的人文立場,參與和推動中國的當代攝影及文化的發(fā)展。前兩屆雙年展分別以“城市·重視”和“左右視線”為主題,形成了一條從城市空間到時間坐標的重點關注軌跡,凸現(xiàn)了當代中國攝影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現(xiàn)象的生成、分化與演進的全景格局。

 

  在掀過了2008年沉重但又充滿了不屈的奮斗精神的一頁之后,第三屆廣州國際攝影雙年展將在人們的翹首期待中如期來臨。在2009年世界各國人民攜手進行的發(fā)展與衰退、光明與陰影的斗爭進程中,廣州國際攝影雙年展的堅毅精神與發(fā)展勇氣將給人們帶來精神生活中的暖意與新的活力;人們完全有理由期待,在春暖花開之后,攝影界同行的學術交流以及與社會公眾的思想與情感交流將會取得新的成果。

 

  由廣東美術館主辦的第三屆廣州國際攝影雙年展(2009)將于2009年5月 18日至7月19日在廣東美術館隆重舉行。擔任本屆攝影雙年展中國策展人的是李媚、李公明、蔡萌、阮義忠(臺灣地區(qū)),國際部分的策展人是溫迪·瓦曲絲 (美國)。

 

  本屆雙年展的標題是“看真D.COM” (Sightings:Searching for the Truth) ,有關這個標題的字義闡述是:“看真D”來自于粵語中的常用詞,意思是“看清楚一點”;“.COM”則無疑是最通用的網(wǎng)絡語匯。在這一組合式標題的語義中既含有重要的地方語言粵語的元素,同時又明確地包含有以新媒介傳播信息和影像的寓意。

 

  策展人以該標題作為本屆雙年展的主題,希望表達的主要涵義是:第一,從“看真D”這一字義出發(fā),強調(diào)源自攝影本體的“看”與“真”,以此重返攝影與人類生活的最基本的聯(lián)系層面;第二,地方方言的鮮明元素無疑在主題思想中突出了本土攝影的語境、經(jīng)驗與問題,強調(diào) “看”的攝影主體價值觀念;第三,在“看”與“真”的前提下,展開以攝影對于社會現(xiàn)實的介入與表述,強調(diào)攝影對于社會與人生真問題的持久關注,力圖從中呈現(xiàn)豐富的攝影社會學意義。第四,同時也包含著現(xiàn)實與虛擬的雙重涵義。

 

  本屆攝影雙年展的上述主題旨在反思在全球化背景下本土攝影發(fā)展的基本問題,關注在社會歷史語境與當下狀況的連結(jié)中攝影所承擔的作用與功能,尤其是關注和打撈在這種連結(jié)中最有價值的攝影個案,同時把圖像信息傳播看作是實現(xiàn)攝影的社會價值的必要途徑。因此,本屆雙年展明確地具有攝影與人—社會—歷史的緊密聯(lián)系的思想特征:自覺地凸現(xiàn)攝影的政治歷史與政治倫理的維度;堅持在與人生、社會、歷史的真實維系中延伸和拓展攝影的當代語言和個性風格;把人的自由交流與社會記憶看作是攝影傳播的基本理由—— 在這些方面,本屆雙年展將充分展開以作品展示與學術研討為途徑的思想與學術交流。

 

  從作品品質(zhì)與工藝而言,本屆攝影雙年展特別強調(diào)呈現(xiàn)原始照片以及傳統(tǒng)工藝與材料的意義與價值。

 

  如往屆一樣,本屆雙年展也是由“主題展”和“特展”兩個部分組成;同時舉行紀錄片專題展映。

 

  主題展

 

  主題展部分共有五個單元,它們分別緊密地圍繞著攝影本體的“看”與“真”的實現(xiàn)進程展現(xiàn)攝影的力量及其與生活的關系;在這種構(gòu)思前提下,我們把國內(nèi)部分與國外部分以主題的相近性作了區(qū)分,以便更清晰地呈現(xiàn)出中外藝術家的同質(zhì)性與差異性:

 

  第一單元 寫真

 

  該部分主要展出珍貴的歷史老照片,力圖展示出在攝影發(fā)展長河中的“拍攝”與“觀看”的歷史情境及其與普通人生活的歷史聯(lián)系。“寫真”既是“照相”的同義語匯,同時具有對真實性的強調(diào);而在某種涵義中更具有祛除遮蔽、袒裎實存的果敢與勇氣。但是,它在社會生活的語境中又有家庭與個人影像的拍攝、保存與傳承的涵義;“寫真”是維系家庭和私人記憶與社會變遷關系的圖像文獻。具體分為:

 

  一、《一個中國人的六十二年影像史》(由國內(nèi)收藏家仝冰雪先生提供的民國時期老照片原作),這是一個中國人整整持續(xù)了62年的肖像。

  二、《廣東魅影》(由臺灣收藏家秦風先生提供的老照片)專題,匯集了自清末至1949年的廣東歷史影像并加以系統(tǒng)性的整理。

 

  三、廣州歷史最悠久的老照相館——艷芳照相館,將在展覽場地中復制艷芳照相館的攝影廳,由該館提供原設備,供觀眾現(xiàn)場拍照。同時展出艷芳照相館的歷史老照片和由南方都市報等相關部門及市民提供的廣州市民老照片。

 

  四、《活佛的眼睛——德木活佛的私人相冊》是曾受清朝冊封的德木活佛只是由于興趣與愛好而拍攝和沖洗的家人、友人的照片,但這些照片中所充盈的人性直到今天仍可以給觀者帶來深刻的感受。

 

  第二單元 感光

 

  該部分突出的是攝影的感光—“曝光”的社會學意味,將帶有記錄性的攝影類型(紀實攝影)置于“感光”這個概念之中,以直面社會生活的真相。在體現(xiàn)出攝影與社會之間的內(nèi)在關聯(lián)的同時,以多元的姿態(tài)(比如疏離的、冷漠的、親近的、平行的、批判的等等)來講述社會問題和民生狀況。因此,本單元主要是用攝影對社會事件、社會生活的紀錄,并通過專門策劃來組織展覽。具體的專題主要有:

 

  一、《家國敘事六十年》(系列)

  1,《國家·六十年》由《人民畫報》60年的每一期封面組成。

  2,《我的家庭記憶》 (張甸)

  3,《我的青少年時期》(王景春

  4, 《賴汝強家庭檔案》(賴汝強)

 

  二、《布達拉的見證》(藍志貴)

 

  三、《汶川地震周年紀念》:這里既有汶川人在地震后自拍、自選的攝影作品 ,也有《網(wǎng)易》策展人選出的作品,同時還有南方都市報視覺中心攝影記者的流媒體作品。

  四、《SARS背影——被遺忘的非典后遺癥人群》(張立潔)

  五、《流浪者·愛心家園》(日越)

  六、《剪彩》(張凡彪)

  七、《天安門廣場·360°》(鮑乃庸)

  八、《別墅人家》(趙利文)

  九、《廣州華南虎》(黎永泰)

  十、《復制戰(zhàn)爭》(李潔軍)

  十一、《西單民主墻·1978》(李曉斌)

  十二、《無題》(魏壁)

  十三、《黃羊川計劃》(周慶輝)

  十四、廣東美術館藏李振盛撿回來的“廢照片”

  十五、《柬埔寨監(jiān)獄影像專題:S-21監(jiān)獄死囚檔案》,這是一組死囚犯的檔案照片,可能是攝影史上最特別的肖像作品。

 

  第三單元 顯影

 

  近年來,以現(xiàn)實社會景觀作為拍攝對象的攝影作品已經(jīng)成為中國當代攝影創(chuàng)作中的一個新的現(xiàn)象并逐漸浮顯出來。這就是我們之所以提出的“顯影”這個概念的內(nèi)在邏輯。從類型特征上看,這種攝影正好是一種介于傳統(tǒng)紀實攝影和作為當代藝術的“觀念攝影”之間的攝影類型。該部分的專題眾多,主要有:

 

  一、《北京飯店·1975》(吳印咸)

  二、《桑拿浴》(李前進)

  三、《權(quán)力空間+信仰空間》(渠巖)

  四、《北京沖動》(繆曉春)

  五、《廣州中軸線·1999-2009》(許培武)

  六、《白宮》(楊鐵軍)

  七、《中國市場圖景》(金江波)

  八、《計劃性生育》(何崇岳)

  九、《生態(tài)政治》(顧翔)

  十、《工業(yè)城市的花園》(劉立宏)

  十一、《樓花》(馮建中)

  十二、《城界》(齊鴻)

 

  第四單元 放大

 

  這里的“放大”具有有兩層含義:一是指涉一種通過攝影表達之后的個人視覺經(jīng)驗的放大,從而使拍攝者的主體被投射為一種超現(xiàn)現(xiàn)實的真實;另一是指當代藝術家們大量使用攝影為媒介進行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無意間改造了攝影的面貌并呈現(xiàn)出一種媒介上的延伸和拓展的狀態(tài)。該部分的主要專題有:

 

  一、《負部+后》(洪浩)

  二、《寓言家的小徑》(陳維)

  三、《從六里屯到三影堂》(榮榮、映里)

  四、《麥田》(遲鵬)

  五、《群眾演員》(張巍)

  六、《新村》(鳥頭小組)

  七、《家族.風景與舞者》(陳傳興)

  八、《女孩們》(羅洋)

  九、《驚夢》(劉錚)

  十、《她的聲音:啊咔,啊咔!》(沈陽)

  十一、《編碼》(宿志剛)

  十二、《超級美女秀》(馬剛)

  十三、《國宴+臨時病房》(王慶松)

  十四、《失樂園》(劉瑾)

  十五、《四季》(海波)

  十六、《地圖實驗室》(雨果·提爾曼)

 

  第五單元 國際視野

 

  本單元的內(nèi)容選自17位來自歐洲、亞洲、拉美和北美地區(qū)的藝術家的自19世紀90年代到 2008年的作品。參展藝術家來自各個年齡階層,均具有專業(yè)背景,有些是國際著名攝影家。

 

  一、 歷史視角(從沙龍人像到社會及其儀式, 1890s—1930)

 

  “歷史視角”部分將著眼于攝影的源頭——拉丁美洲。同亞洲大部分地區(qū)一樣,拉美的攝影史剛剛引起人們的關注。許多拉美國家于19世紀前五十年才獨立。當時攝影已逐漸顯出其“威力”,這些新生國家試圖借攝影找尋國家身份與社稷方針。僅在法國的達蓋爾發(fā)明照相機六周之后,攝影棚便在拉美主要城市及港口出現(xiàn)。在19世紀進入尾聲之際,重要的攝影技術卻由出生在拉美的攝影師們奠定根基。中國攝影史學家近來在中國搜集到的早期攝影的題材和體裁,在拉美幾乎全部有跡可尋,但縱觀整個20世紀,早期的拉美攝影師卻是名不見經(jīng)傳。

 

  1, 羅穆阿爾多·加西亞(Romualdo García),《變遷中的墨西哥》, 墨西哥,1905-1914

 

  2,梅利頓·羅德里格與本杰明·德拉卡列(Melíton Rodríguez,Benjamin de la Calle ),《建造現(xiàn)代城市》, 哥倫比亞,1897-1928

 

  3, 胡安·何賽·德赫蘇亞斯(Juan José de Jesus Yas),《殖民遺產(chǎn)—天主教堂》,危地馬拉,1880-1916

 

  4,巴爾加斯兄弟(The Vargas Brothers),《現(xiàn)代主義在安第斯山》,秘魯,1912-1930

 

  二、現(xiàn)代紀實—社會現(xiàn)象與事件(從紀錄到隱喻、攝影表達與社會事件,1980s—2008)

 

  即使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也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攝影師們將鏡頭用來揭露社會問題和不公平現(xiàn)象,極少數(shù)人會把攝影當作一種探求暴力、戰(zhàn)爭、貧窮、權(quán)力及壓迫背后的社會心理的手段。至20世紀上半葉,攝影開始真正轉(zhuǎn)向記錄人類社會種種問題的視覺文獻。

 

  這一部分選取了六位國際級攝影藝術大師的作品,其中三位用傳統(tǒng)鏡頭再現(xiàn)社會,另三位則通過隱喻及符號象征刻畫出暴力、戰(zhàn)爭、壓迫下的社會真實。

 

  A.作為記錄的檔案

 

  1, 唐娜·德西薩雷(Donna DeCesare ),《美洲少年犯罪實錄—洛杉磯,墨西哥和薩爾瓦多》,美國,1995-2008

 

  2, 海蒂·布拉德納(Heidi Bradner),《來去自由—車臣戰(zhàn)爭》;《第二太陽之地 –來自亞馬爾苔原的涅涅茨人》,美國,英國,1996-2002;2001-2003

 

  3, 馬克·安思寧(Marc Asnin),《我的叔叔查理—生活在紐約》,美國 1981-2009

 

  B.作為隱喻的檔案

 

  1, 愛德華多·穆尼奧斯(Eduardo Muñoz ),《動物園標識》,古巴,美國,1990-1992

  2, 保拉·魯特林格(Paula Luttringer),《哭墻—阿根廷秘密拘押所》,阿根廷,法國,2000-2008

  3, 吉娜·格羅烏爾(Gina Glover),《戰(zhàn)爭的游戲場》,英國,2006-2008

  三、 作為當代觀念藝術的攝影—綜合媒介(政治,階級與倫理—尋找新的視覺語言)

 

  如今攝影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的二維印刷,當代藝術家通過攝影建構(gòu)現(xiàn)實,將攝影與其它媒介相結(jié)合。選取的五位藝術家的作品均瞄準社會議題,運用建構(gòu)現(xiàn)實、敘事文本與數(shù)碼卡通的并置、三維技術、電子蒙太奇以及戲劇化呈現(xiàn)的方式,來探究權(quán)力、階層、景觀、倫理這四大問題。

 

  1, 阿努·馬修(Annu Matthew),《來自印度的印第安人》,印度,美國,1880-2000

  2, 彼得亞雷·奇津斯基(Piotr Chizinski),《臥室規(guī)模—對美國社會階級的調(diào)查:消耗者之國,住宅維生系統(tǒng)》,美國, 2007-2009

  3, 阿爾弗雷多·德斯特凡諾(Alfredo de Stefano),《光之風暴—沙漠的故事》,墨西哥,2006-2009

  4, 金我他(Atta Kim),《博物館計劃:現(xiàn)場直播,非軍事化地區(qū)》,韓國

  5, 阿爾弗雷多·伽(Alfredo Jaar),《沉默之聲》(裝置作品),智利,美國,2006-2009

 

  這是一件大型混合媒體裝置。這件裝置作品糅合了建筑、影像以及攝影,強調(diào)了攝影新聞工作中的道德實質(zhì);它運用了語言、文學以及表演形式,主題為達爾福爾(蘇丹西部一地區(qū))的饑荒及政治動亂。

 

  第六單元 紀錄片專題展映:“針孔:來自現(xiàn)場”

 

  主題—— 針孔:個人眼睛對公共空間的注視

 

  以“針孔:來自現(xiàn)場”為題的該紀錄片特別展映,呈現(xiàn)的是中國獨立紀錄片發(fā)展至今、一種更加趨向于“作者個人化影像方式”的紀錄片創(chuàng)作方式。該專題由著名紀錄片策劃人吳文光負責,參展藝術家及作品有:

 

  1、 長片單元

  (1)《賈醫(yī)生的100個病人》(作者:王洪軍)

  (2)《我的村子2007》(作者:王偉)

  (3)《花朵》(作者:宋田)

  (4)《媽媽》(作者:謝莉娜)

  (5)《生于2008》(作者:范儉)

 

  2、短片單元:公共空間(共5個短片,總長度:30分鐘)

 

  《北京長安街》(作者:汪建偉)、《深圳馬路》(作者:蔣志)、《我叫王偉》(作者:王偉)、《火車窗口》(作者:楊志敏)、《午門》(作者:金坤)

 

  特展:“莊學本誕辰百年回顧展1909—2009”

 

  莊學本是中國現(xiàn)代影像人類學的杰出先行者和杰出的攝影藝術家,他的攝影作品所具有的歷史豐富性以及文化品質(zhì),無疑是中國攝影歷史上真正值得引以為驕傲的。我們認為,在那個中國的視覺現(xiàn)代性轉(zhuǎn)型的時代,莊學本的攝影完全是一種個人的,站在獨立的民間立場上的社會田野考察,他的這些照片本身不僅已經(jīng)成為最為重要的人類學、社會學研究成果,重要的是它們將成為今后社會學者們研究過程中有力的圖像佐證。展覽按年代為序,系統(tǒng)而精煉地呈現(xiàn)了莊學本的攝影作品和他的影像人類學的工作方式。這是迄今為止最大規(guī)模的莊學本作品回顧展。

 

  該特展由李媚女士任策展人。

 

  學術研討會

  一、《攝影的“看”與“真”——第三屆廣州國際攝影雙年展學術研討會》

 

  在展覽開幕之際,我們將邀請國內(nèi)外著名學者參加題為“攝影的‘看’與‘真’”的第三屆廣州國際攝影雙年展學術研討會。學術研討會將在2009年5月19~20日在廣東美術館舉行,由本屆雙年展策展人、廣州美術學院教授李公明主持。

 

  二、《莊學本百年誕辰回顧展專題研討會》作為《人類學與民族學聯(lián)合會第16屆世界大會》的影視人類學論壇的一個單元,將在2009年7月27~31日云南昆明舉行,屆時將舉行由中華書局與廣東美術館聯(lián)合出版的《莊學本全集》首發(fā)式。學術研討會由中山大學鄧啟耀教授、楊小彥教授主持。

 

  綜上所述,本屆攝影雙年展的主旨就是回歸到攝影媒介的本位,從攝影的自身媒介特點出發(fā),進而展開它在歷史、傳統(tǒng)、社會與當代藝術中的拓展等多重維度和立場,從中研究攝影表現(xiàn)與社會歷史的關聯(lián)及不同表征。

 

 

【編輯:張瑜】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