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有些人來說,參觀博物館可能是一種“不祥”的體驗。對于那些不愿意接受為了欣賞“偉大藝術”所要求的莊嚴的人而言,一個神圣的廟宇是毫無吸引力的。這一結果可能并不是那些古典柱子或者氣勢宏偉的大理石樓梯所致的。穿過這些宏偉的藝術展廳,在數(shù)百年的杰作中漫步,你會發(fā)現(xiàn)幾乎沒有一張“面孔”在向你露齒微笑。
如今,我們將微笑視為人與人之間表達感情的方式,是愉悅、友善、幸福的象征。當有人舉起照相機對準我們時,我們會露出微笑。這是我們時代的文化和社會反思,也是我們對肖像畫的期望。但是在悠久的肖像畫歷史中,露齒的笑容在很大程度上讓人皺眉。為什么我們很少看到人們在肖像畫中露出開放的笑容?英國平面設計師、作家Nicholas Jeeves在他的著作《The Serious and the Smirk:The Smile in Portraiture》中從肖像畫時代開始探索微笑的歷史。從意大利著名畫家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到亞歷山大·加德納為亞歷山大·林肯拍攝的黑白照片,大多數(shù)已記錄的人類歷史表示公開的笑容非常不合時宜。
早在文藝復興時期后期,藝術家Antonello da Messina是為數(shù)不多的在作品中始終如一地關注于微笑的藝術家之一。Messina受到早期荷蘭繪畫的強烈影響,優(yōu)先考慮對自然的直接觀察。他將微笑引入他的肖像畫中,以表示被描繪對象的逼真的內心生活。在他的作品《Portrait of a Man》中,男人并沒有露出牙齒,但是他的臉頰上有酒窩,眼角處有笑意,我們可以感受到離露出牙齒只有片刻路程。繪畫的靜態(tài)本質和尷尬的微笑動畫之間的張力使觀眾感到一絲難以理解的困惑。
萊昂納多·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一直被認為是藝術界最神秘的笑容的擁有者?!睹赡塞惿返男Ч恢痹谟谒逃械哪芰?,讓觀眾不斷去想要進一步欣賞它。達·芬奇熟練地運用了“sfumato”(暈涂法)以及他對人類欲望的深刻理解來做到這一點。這是一種魔術:當你第一次瞥見她時,她笑容鮮活,似乎正在發(fā)出肆意的邀請。但是當你再次看時,暈涂法模糊了視覺上的重點,她似乎已經(jīng)改變了對你的主意。這是互動性的東西,而且自相矛盾,只有在不真正看時她才真實?!皊fumato”引起的含糊不清使人們對肖像中的表情產(chǎn)生了更大的爭議:嚴肅與假笑之間的持續(xù)沖突,直到今天依然在討論。也有人認為達·芬奇筆下最大笑容實際上出現(xiàn)在他的《St. John the Baptist》中,帶著令人不安的意味。
到了17世紀的歐洲,貴族們認為無論是在公共場合還是在藝術界,裸露的牙齒都是為下層階級、醉漢和戲劇表演者所保留的淫亂表情。St. Jean-Baptiste De La Salle在1703年的《基督教裝飾與文明規(guī)則》中寫道:“有些人抬高上唇,以至于牙齒幾乎完全可見。這與禮節(jié)完全矛盾,禮節(jié)禁止您露出牙齒,因為大自然給予了我們嘴唇以掩蓋它們。”如果畫家設法說服了=他的創(chuàng)作對象在被繪畫時大笑,那么所得到的肖像畫將被認為是激進的:因為它太不尋常且太不受歡迎了,突然之間整個畫面的焦點就會變成開放的笑容。這種情況并不是藝術家和付費顧客所希望的。
John Singer Sargent在作品《Miss Eleanor Brooks》中以微笑的方式畫出了他的主題,這種微笑既溫暖又文明。盡管如此,他后來還是放棄了它,在最后的作品中選擇了更加有條理的表情。從這個意義上說,畫像從來不是一個人的記錄,而是形式化的理想。我們的野心不是捕捉片刻,而是道德上的確定性。即使是一位能力出色的畫家,也很難調和微笑和名聲。這些來自不同世紀的藝術家都為開放的笑容而苦惱,但是他們每個人都未能激發(fā)觀眾的一致閱讀。似乎自相矛盾的是,微笑的可讀性越差,我們越能理解其中的內容。就像魔術一樣,我們似乎更多地被奇跡而不是被解釋所感動。
要看到最大和最好的笑容,我們必須離開上流社會,而將注意力轉移到社會秩序較低的人群上。17世紀的荷蘭畫家著迷于記錄生命的豐滿,并故意尋找其中的微笑。這一黃金時期的荷蘭,Jan Steen、Franz Hals、Judith Leyster和Gerrit van Honthorst都是這種風格的追隨者,他們的作品通常都掛滿了燦爛的笑容。這些在生活和繪畫中表現(xiàn)出的荷蘭風格,通常被認為是放蕩的社會簡寫。Gerard van Honthorst的《The Merry Fiddler》和Judith Leyster的《The Concert》都描繪了露齒的微笑,并延續(xù)了文藝復興時期繪畫中喜歡用音樂作為愛情的象征這一特點。在這些作品中,荒誕的生活狀態(tài)和性暗示很明顯:《The Merry Fiddler》中的提琴手向觀眾倒了杯酒,他那紅潤的臉頰清楚地表明了他醉酒的狀態(tài)?!禩he Concert》中三位歡樂的年輕演奏者似乎瀕臨“三重奏”。
這些藝術家無疑受到了他們早期的意大利前輩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的影響。在他那震撼而有影響力的作品《Triumphant Eros》中,樂器散落在地板上,寓意著愛情和青春的美麗。年輕的愛神Eros全身裸露,手里拿著箭頭,對觀眾微笑著。雖然這并不是嚴格的肖像畫,但是男孩的邪惡笑容是如此瘋狂和貪婪,在當時被認為是畫面中最令人震驚的部分。盡管深陷丑聞之中,Caravaggio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叛逆者。
另一方面,像蒙娜麗莎一樣閉口微笑的持久魅力在優(yōu)雅的女性肖像中脫穎而出。Peter Paul Rubens為妻子創(chuàng)作的油畫《Portrait of Isabella Brant》、Francisco de Goya的《Do?aIsabel de Porcel》和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的《Madame Jacques Louis Leblanc》都是這一時期的經(jīng)典之作。法國藝術家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非常熱衷于追求原始主義。經(jīng)過達維特和意大利古典傳統(tǒng)的教育,他對古典法則的理解更為深刻,當達維特流亡比利時之后,他便成為法國新古典主義的旗手,與浪漫主義相抗衡。
在19世紀中期,照相技術發(fā)明后不久,轉瞬即逝的微笑就成為肖像的標準部分?,F(xiàn)代和當代畫家的肖像畫作品都表現(xiàn)出令人不安的微笑,暗示著險惡的社會政治意義。美國藝術家Kerry James Marshall的《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Shadow of His Former Self》從二維空間上描繪了近乎全黑的畫面,與潔白的牙齒形成鮮明的對比,令人毛骨悚然。該作品引用了拉爾夫·埃里森的小說《隱形人》,同時對種族主義諷刺漫畫和黑臉龐然大物的圖像進行了梳理。
在今天,我們每個人都記錄了成百上千個圖像,而且我們可以肆意微笑。通過收集圖像,它們可以在我們所有的情緒和模式下準確地代表我們,因此我們不必擔心被一張照片所定義。在整個藝術史上,微笑是一種揭示性的表達,還是一種掩飾。這些僵硬的微笑面具背后隱藏著沉重的政治批評和社會評論,如今它的接受在許多方面都充分說明了我們彼此之間真正看到自己的愿景。
在17世紀的歐洲,開放的笑容被稱作是“非常不合時宜”。而在今天,我們早已拋開世俗的枷鎖,肆意綻放迷人微笑。Figaro MODE特別邀請了Artnet新聞中文網(wǎng)編輯總監(jiān)Cathy Fan,一起探索當代藝術中微笑的魅力。
在當代藝術作品中,有沒有哪些作品的“笑”是非常經(jīng)典的?通過“笑”,藝術家們想傳遞的信息是什么?
如果我們把視野縮小到當代藝術這個范圍,至少對于中國觀眾而言,一個不可避開的笑則是岳敏君。這些張著大嘴,有著整潔洗白牙的人物,滑稽、荒誕、怪異,這是一種病毒式的形象,貌似光潔而標準化的形象讓許多國人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上一次見到這些笑容,是否在那些六七十年代的宣傳畫中,或者就是我們身邊那些以夸張的情緒和笑容掩飾著真實情緒的國人?岳敏君這種帶著政治因素的波普,被稱為“玩世現(xiàn)實主義”,這種“大笑”的形象也確立了岳敏君標志性的視覺符號,構建了他獨特的藝術語言。
而 讓 我 印 象格 外深 刻 的 一 個笑 則 來自美 國 藝 術 Ke r r y J a m e s Marshall的畫作《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Shadow of His Former Self》(1980)。1984年,當藝術藏家Steven Lebowitz以850美金的價格購入這幅油畫并在其家中展示的時候,一些他的客人認為繪畫內容“甚是冒犯”,以至于后來這張畫作在藏家的衛(wèi)生間中待上了足足25年,一直到被捐贈給洛杉磯郡立博物館。(2018年5月,這位藝術家的作品《昔日》在蘇富比紐約“當代藝術夜場 ”以2111.45萬美元成交,Marshall由此成為最貴在世非裔藝術家。)這張幾乎表面大部分呈全黑的畫作,只有零星白色點綴,這是畫中人物的牙齒與眼睛。當觀者湊近來,一些細節(jié)則逐一揭曉,黑色的外套和皮膚從黑色的背景中剝離、顯現(xiàn)。初見這幅微笑的人物畫像,不免讓人心生顫栗,甚至有些恐怖之感,那亮出一抹雪白牙齒的微笑,不知因何而來,不知因何故而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