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宋莊美術館呈藝術大餐 三展覽同開幕掀熱潮(圖)

來源:99藝術網(wǎng) 作者:肖蘭 2010-08-06

展覽現(xiàn)場嘉賓合影

譚力勤向朋友介紹自己的作品《折射腦醉》

 

2010年8月1日下午4點(99藝術網(wǎng),肖蘭),在宋莊美術館“折射洗腦——譚力勤數(shù)碼精印與裝置個展”、“自動!全自動!——卓凡人工裝置展”、“微/生/物——陳友桐個展”三展同時開幕,宋莊美術館館長栗憲庭、策展人張海濤、參展藝術家和觀眾出席了開幕式并參觀了各個展覽。 除了此次在一個美術館三個展覽同時開幕與以往不同之外,三個展覽也無疑都存在一個共性,那就是沒有一個是架上繪畫。


展覽開幕前,14點30分,美國新州羅格斯州立大學美術系電腦動畫專業(yè)教授譚力勤在宋莊美術館二樓學術報告廳舉辦了“觀念動畫與動畫裝置”講座,與視頻相結(jié)合,做了精彩的演講并回答了在場觀眾的提問。譚力勤的折射洗腦數(shù)碼精印與裝置個展重點展示了近年來他探索創(chuàng)作的數(shù)碼印制、動畫裝置和觀念動畫系列作品。有別于前幾次的動畫裝置個展,此展覽重點以他多年數(shù)碼金屬精印品為主,并把印制品直接浸置入水體中,通過水中光的折射來欣賞數(shù)碼印制大腦的療變。


畢加索對藝術的發(fā)展進程有過“藝術不是進化,而是不斷變化”的判斷。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視覺藝術成為新的藝術樣式,進入二十一世紀后,以新媒體技術作為媒介的觀念藝術來勢更加兇猛,并使“觀念”成為當代藝術的主流。但它也面臨著一個沒有實體媒介存在的尷尬,收藏家、批評家、觀眾的興趣似乎不只是觀賞一部“觀念電影”。

宋莊美術館二層譚力勤展覽現(xiàn)場

譚力勤《數(shù)碼道舞》數(shù)碼獸皮投影現(xiàn)場 108X100CM 2004

 


譚力勤則將最先進的數(shù)碼科技與最原始的藝術材質(zhì)、觀念完美的結(jié)合起來,通過三維動畫來體現(xiàn)自然、文化、歷史,然后將其印制或者投影在樹皮、獸皮、原木、巖石等非傳統(tǒng)材質(zhì)上。這并非易事,沒有前人經(jīng)驗,各種材質(zhì)不同,水墨濕度、色度也要不同。技術同藝術兩個詞,一個字之差,在藝術領域劃分成兩個價值、地位截然不同的身份:工匠與藝術家。不只是在當代學數(shù)碼做設計和會熟練操作各種軟件的打印店老板之間的區(qū)別,就連文藝復興三杰,藝術史上也只是稱其為“藝術巨匠”。工匠只所以成為藝術家,是因為他們是觀念創(chuàng)造者。當然科技的進步是飛速的,講座上,筆者也對此問題提出了疑問,譚老師說他對新技術的涌現(xiàn)與在作品的應用上充滿了興趣和信心。

陳友桐《植》裝置展覽現(xiàn)場

陳友桐《水位》裝置展覽現(xiàn)場

陳友桐《漂浮》裝置細部


陳友桐的作品材料更是匪夷所思,在2003年非典后,他開始嘗試用微生物媒介來創(chuàng)作。策展人張海濤為展覽命名為:微/生/物,用作品材質(zhì)作為名稱,并用符號隔開,又表現(xiàn)出每個字作為個體存在的含義,來表現(xiàn)出作者對生存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深刻體會。作品通過微生物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出生、斗爭、繁殖、死亡的循環(huán),來體悟人生的生存價值。


作品《植》,材料:微生物、土、死亡的植物;作品說明:移植一種分解纖維素的微生物在死亡的植物和種子里,將他們重新種植在土壤中。隨著微生物的生長,植物和種子重新“恢復綠色”,直到微生物死亡并被土中的微生物所替代。繁衍與死亡,一直是人類所探求的永恒問題,陳友桐作品的表達方式則更具現(xiàn)代性。陳友桐作品中菌種的本性和物性不可能被改變,被改變只是它的關系和它生存的環(huán)境,從而改變了菌種的“命運”,其實人也一直存在后天的選擇與被選擇,命運自然也不一樣。
另外一個展覽則是“自動!全自動!——卓凡人工裝置展”, “把活動作為雕塑新的基因”,這是卓凡對自己作品的簡短介紹。策展人張海濤則更傾向于把“活動”改為“自動”,他認為:藝術史中“活動”“動態(tài)”雕塑已有所見,如西方早期的動態(tài)雕塑就是對雕塑媒介的一次實驗,而這次實驗更多的是對雕塑形式感觀的拓展,而“自動化”則除了概念明確,另外更多的具有的針對性的現(xiàn)實意義。除了自動的技術語言和感覺的表達上;卓凡作品還有另一個特點:應用自動感覺來表敘生命的激情和倫理,以此傳達當下人或未來人的生存感受。

卓凡作品《每分鐘脊柱抽動的頻率是......》

卓凡作品《每分鐘脊柱抽動的頻率是......》作品詳細介紹

宋莊美術館一層卓凡展覽現(xiàn)場《全自動 圓盤旋轉(zhuǎn)的速度是.....


卓凡作品從材料選題上大致分為:《藝術自動化——汽車再造》系列,《藝術自動化——動物和機械的組合》系列,《藝術自動化——運動中的骨骼》系列,《藝術自動化——懸掛》系列。卓凡作品對媒介、技術、語言的運用除了造型(夸張與擬人)、材料處理(針筒、驅(qū)動、機械電機、鏈條齒輪、絲桿等使用)還運用了人工仿真語言(骨骼、硅膠等)、人機互動(感應器、傳感器、控制面板互動等)和動力轉(zhuǎn)換(觸屏動力轉(zhuǎn)換等)為自動化服務,對于藝術的自動化應用,其實也是對自動化感受的體驗;另外卓凡作品還針對現(xiàn)實其它生存感受進行延申表達,這里我們大致有這么幾個體驗——一、現(xiàn)實生存影響下現(xiàn)代人身體不適的本能反應:如,喘息、呻吟、哆嗦、彈射、驚醒、抽搐、扭動、抽動;二.對速度、力度和生命悖論的寓言式表現(xiàn):如捷豹與弩車作品;三.是對權力意志、自控與被控、危險與安全、緊與張的自由表達,如:《旋轉(zhuǎn)?被牽動的奧古斯都右臂》;四.對虛實的生命現(xiàn)象:實體和虛像的呈現(xiàn)及對自然原始動力的暗指,如《你最高肺活量是…..?》

 

 

 


【編輯:絲絲】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