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猷的作品充滿對生存的終極關懷,對人的精神問題的哲學關注。
曾仕猷此次展出包含了他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創(chuàng)作的7部影片和60余幅當代影像作品,完整地呈現(xiàn)了藝術家各個時期的藝術面貌。
成長于臺灣的留美藝術家曾仕猷的影像藝術作品昨日開始在深圳畫院展出。作為臺灣最早從事當代影像藝術的藝術家,曾仕猷此次展出包含了他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創(chuàng)作的7部影片和60余幅當代影像作品,完整地呈現(xiàn)了藝術家各個時期的藝術面貌。其中兩部作品是他2010年擔任深圳畫院客座藝術家期間的最新創(chuàng)作。
臺灣第一批錄像藝術家
曾仕猷是臺灣第一代從事當代錄像藝術的藝術家。1967年,他以油畫第一名的成績畢業(yè)于臺北師范大學藝術系。隨即組成畫外畫會,推展現(xiàn)代藝術運動。1970年他負笈東瀛,輾轉法國巴黎深造,先后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及巴黎社會實踐學院博士班。在巴黎國際藝術家學會及美特阿倍畫廊舉辦個展,作品為法國文化部收藏。1975年赴紐約,在蘇活區(qū)成立個人工作室,兼任紐約大學教授。
早在上世紀60年代末,曾仕猷就開始錄像藝術創(chuàng)作。“那時候,我喜歡電影,18歲時就到電影公司幫人做片頭,閑暇的時候開始拍自己的東西。最初的電影都是有劇本的,我那時候喜歡看卡謬的小說,拍的錄像和文學、哲學有關系。到巴黎以后,受到當代藝術影響,越來越多地開始拍攝觀念影像。”在此次展覽中,就有曾仕猷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拍攝的作品。那些在內地上世紀90年代才開始有人運用的藝術方式,早在40年前,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曾仕猷的作品中。
藝術作品堅持哲學表達
直到今天,曾仕猷的藝術仍然堅持一種哲學的表達,因此在一般人看來,他的藝術不太好懂。他出生在二戰(zhàn)結束時,藝術觀念受到上世紀60年代發(fā)起并興盛的存在主義環(huán)境,以及上世紀70年代出現(xiàn)的概念主義的影響。他的作品反映了人類因生存環(huán)境不斷變化而出現(xiàn)精神、心理上的改變。在曾仕猷的筆底,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科技領先,而人性退縮的世紀,扭曲的藝術形象正是反映人類生存狀態(tài)和精神狀態(tài)的方式。這種從人性角度對工業(yè)文明做出的反饋和評判,真實地反映出了時代的理性。
曾仕猷的作品充滿對生存的終極關懷,對人的精神問題的哲學關注,從上世紀70年代的《生命的意義》到近期的《冬天的追魂曲》都是對死亡的思考。在曾仕猷看來,先知道死亡,才能珍愛生存。那些看起來很可怕的死亡畫面,是為了描寫對生命的留戀。從追尋真我的少年時代到探究心理的青年時代,從描寫轉變到解釋標志,本次展覽展出了曾仕猷生命中四個重要的藝術階段的代表作品,從不同角度傳達了生命和命運的幽遠神秘、不可言喻。
游學經(jīng)歷成為作品主題
值得一提的是,曾仕猷在日本、法國、美國、英國等國的游學經(jīng)歷,不僅豐富了他個人的內心體驗,而且成為他作品的主題來源。他的很多作品描寫了在不同國家游歷所感受到的文化差異、身份轉變。2010年,曾仕猷被深圳畫院聘為客座藝術家,他在深圳進行了兩個月的藝術交流、采風和創(chuàng)作活動,在此期間,他繼續(xù)了自己“金木水火土”系列的創(chuàng)作,畫院展廳中最引人矚目的“火”和“金”兩部影像作品就是在深圳完成的。“影像比繪畫更隨意,更可以表達當代的感受,比如這次展覽的作品,如果做成繪畫,就很難搬到深圳的展廳里來。這是我鐘愛影像藝術的原因。”
【編輯:張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