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于12月6日啟動的深圳·香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是今年年底在珠三角地區(qū)舉行的最為重要的藝術雙年展。
11月13日,應“馬爹利-南都藝術沙龍”的邀請,總策展人歐寧為沙龍聽眾介紹了雙年展的展覽計劃。歐寧在討論環(huán)節(jié)中稱,盡管雙年展是深圳、香港兩城合辦,但是,由于兩地政治制度和財務制度的差異,導致兩地的展區(qū)難以融合,一個展覽、一個策展團隊的設想,也最終無法實現。當晚的講座之后,歐寧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公共空間的活躍,需要制度支持
記者:今年的深港城市/建筑雙年展,選擇的市民廣場是一個規(guī)模巨大的露天廣場,這樣的選擇有怎樣的考慮?
歐寧:市民廣場自建成后,由于功能單一,使用率一直不高,我希望用這個展覽激活這一個公共空間,成為深圳舉行重大活動的候選場地。公共空間要活躍,需要制度上的支持,有時,規(guī)劃師和建筑師會有點理想主義,他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物理空間,但是,他們沒有辦法進行社會組織,使一個物理空間成為市民樂意去使用的公共空間。比如,中國的美術館功能的空間很多,因為缺乏大量藝術管理人才,美術館空間的閑置現象非常普遍。中國建筑師的身份很尷尬,單靠他們的專業(yè)技術,無法改變這樣的局面,因為建筑物的功能實現關系到社會的很多部件。
記者:建筑雙年展會不會面臨一個問題:你們既不能簡單地展示方案,也不可能展示建筑實物,你是如何解決的?
歐寧:這是我們正在努力解決的問題。我想出了文學和建筑的結合,我挑了已經建好的建筑,把觀眾輸送到建筑物里去,我們會和建筑師約定一個時間,接待觀眾去參觀建筑,給他們做導覽。
建筑雙年展會有強調專業(yè)性,但我認為一個大型雙年展應該探討更廣闊的話題,比如我們就設置了農業(yè)論壇;注重互動性和公眾教育等。如果只是辦一個專業(yè)展覽,沒有必要搞這么大規(guī)模,100萬就足夠了。做雙年展就必須面對公眾,也應該打破專業(yè)、神圣、殿堂自居的形象,建立平視的、互動的、參與式的觀看關系。
預算不夠,方案的尺寸要改小
記者:從注重公眾的參與和嘉年華的形式來看,你實際上繼續(xù)延續(xù)了大聲展的工作方法。
歐寧:對,這是我的經驗積累。這次雙年展會有南山中心區(qū)深圳灣大街和益田購物廣場兩個副展場,這和大聲展有一致性,也是解決預算不夠的方法。
因為今年的場地夠大,我的想法是做大量臨時建筑和大型裝置,預算就比較高,大概要3000萬,遠遠高于上兩屆,但因為經濟危機的影響,政府說不能超過上兩屆的預算,這就造成了錢不夠,我花了很大的精力去找錢,現在,錢的問題還沒有解決,有些方案的尺寸要改小。
城市和農村是問題的一體兩面
記者:這一屆雙年展把問題延伸到城市、建筑之外,比如農村、農民問題,你怎樣考慮他們間的關系?
歐寧:城市和鄉(xiāng)村是一個問題的一體兩面,城中村、農民工的問題,到底是城市的問題,還是農村的問題?我們很難說清。我覺得中國過分城市化,城市開始把魔爪伸向農村,尋找更多的土地資源。中國的農民一直都很可憐,以前農民是工業(yè)化的犧牲品,今天,他們又成了城市化的犧牲品,發(fā)展商用很低的價格把農民的土地買走,他們之間沒有辦法進行公平交易。
中國的農村非常危險,土地沒了,年輕人跑到了城市,農村已經沒有公共生活,這是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也是一個城市的問題。關注農村問題,可以給城市問題以不同的理解角度和解決方案。
記者:在籌備雙年展期間,你考察了很多區(qū)域,考察后的最后體會是什么?
歐寧:當我在安徽黃山腳下考察時,發(fā)現大量的城市游資涌入農村,對徽州大宅進行旅游開發(fā),房子成為了觀賞性的東西,生命沒有了。過度旅游開發(fā)的問題,已經波及到了農村的老宅。城市和農村的老房子保護,一直也是一個兩難的問題,發(fā)展需要新的空間,但是,我們也需要記憶,在歷史建筑和城市發(fā)展之間怎樣把握平衡,真是令人傷透腦筋。我主張把老房子的產權釋放出來,允許人購買,住進去后,不斷地修葺它,延續(xù)它的生命,這才是最好的保護。
記者:雙年展幾乎成了大都市的時髦,你希望深港城市/建筑雙年展給深圳、香港的貢獻是什么?
歐寧:其實我也在懷疑雙年展這一個制度。比如800萬做一個展覽,如果沒有收藏制度的支持,展覽結束后,很多作品都會被拆毀,這是很違背持續(xù)發(fā)展的原則的,那做這個展覽的意義在哪里?我嘗試回答這個問題:從主辦方的角度來講,雙年展能把很多人帶到這個城市,增加城市的知名度;從策展人的角度來講,雙年展的工作能給他們一些思想方面的收獲。
【編輯:張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