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的界限
開展時間:2023-05-06
結束時間:2023-06-24
展覽地點:賽麟空間
展覽地址:上海市黃浦區(qū)漢口路309號申報館402-403室
參展藝術家:胡不為 / 吳彥臻 / 許嘉維
主辦單位:賽麟空間
視覺的界限
當我們把吳彥臻、許嘉維和胡不為三位 90 后藝術家放到一起時,三?作品所呈現出的不同視覺面貌似乎在宣示藝術家各自的實踐領地。然而,如果拋開對象化的表現內容(這些是極易滑向圖式化和符號化的視覺載體),藝術家們對于語言形式的把控得以讓我們有機會在同一條邏輯上觀看他們的作品,那就是在當代繪畫的語境下對經典現代主義繪畫語言的吸收轉化。
吳彥臻的作品從 2019 年至今,有著比較清晰的視覺脈絡和變化過程。一方面,與很多青年藝術家近似的語言手法從他的作品中逐漸剝離了,雖然他對這些表現手法的掌握在同齡?中已是翹楚,比如他在 2019/2020 年創(chuàng)作的一些風景和桃子作品;另一方面,有賴于對壁畫和考古的感悟,他創(chuàng)作出了帶有層層疊加和剝落感的作品,并成為他當下保持的主要視覺面貌。對這種觀看層次和材料特征的把握,讓他的作品顯示出獨樹一幟的風格。更重要的是,其作品中對于繁復細節(jié)的耐心處理體現出若隱若現的現代主義美學感受。把表現對象“打散”,以片面和切割的形式反映物象在不同時間維度和不同空間維度下的狀態(tài),足以讓觀看者聯想到立體主義的視覺邏輯,而基于理性分析下對于眾多細微色塊和層次的步步推導,又指向了現代主義源頭的視覺編碼者——塞尚,這也正是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核心價值之一。
如果許嘉維的作品還能稱之為“水墨”的話,那么她的繪畫正在嘗試進?水墨創(chuàng)作的敏感地帶。較之我們概念中的“水墨”而言,她的創(chuàng)作基本拋棄了中國水墨的兩個關鍵要素——由筆法而來的線條和由水墨特性而來的暈染,前者指向創(chuàng)作主體的修養(yǎng),后者指向媒介客體的特征。許嘉維的“水墨”以塊面替代線條、以涂抹替代暈染,這些特征在她 2023 年的一些新作中尤為明顯。也就是說,“筆墨等于零”的極端敏感狀態(tài)在許嘉維的作品中開始顯現,在此種邏輯下,水墨本身的學科特征已經不再鮮明,而成為藝術家表現當代繪畫語言的純粹?具。
胡不為的繪畫透出一股靜謐的閑適感,色彩明媚,并努力尋求一種恣意放松的觸感來配合作品中的這種美學傾向。他的作品以?與貓的姿態(tài)和肖像為主,大都有著一股濃濃的現代主義氣質,這種氣質既是由?體姿態(tài)所承載的繪畫形式而來,又是由淡淡的小布爾喬亞美學趣味而來,其源頭是 20 世紀初的巴黎畫派,同時也在中國早期留學歐洲的一些老先生作品中有所保留。當然,對這一繪畫線索的堅持,藝術家個?的審美偏好一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對于繪畫生命力的質疑從現代主義繪畫開始就一直延續(xù)至今,在 19 世紀上半葉,法國畫家保羅·德拉羅什面對攝影術的誕生就提出了這樣的悲嘆。但是近兩百年過去了,繪畫依舊在自己的軌道運行,近期關于??智能繪畫的話題甚囂塵上,似乎繪畫存在的價值又到了被質疑的關口。在這個時機,看看幾位青年藝術家的作品,并從他們的作品中體會到一些來路和線索,應該能讓我們對繪畫的生命力更有信心。
石冠哲
參展藝術家
胡不為
1996 年生于武漢,現居上海。
2019 年獲得中國美術學院 BFA 學士學位。
2021 年獲得美國普瑞特藝術學院的 MFA 碩士學位。
不為的作品曾在深圳、重慶、紐約、首爾、上海、天津、嘉興、無錫等地展出并被來自不同國家的藏家收藏。
吳彥臻
1995 年生于重慶。
2013-2017 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本科學習。
2017-2020 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版畫系碩士研究生學習,2019 羅德島設計藝術學院學習。
2020-2023 年于中央美術學院攻讀博士學位。
2019《巨?的遺骸》獲 SAP(The Signature Art Prize)年度新銳藝術家獎。
2020 年獲“千里之行”提名獎、中央美術學院優(yōu)秀畢業(yè)作品獎。
許嘉維
1999 年出生于?港西貢。
2021 年畢業(yè)于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同年考?中國美術學院?意筆?物畫研究?作室。
現?作生活于杭州、?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