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融體”——2021成都雙年展的開展,應允了兩個歷史情境。第一個情景是成都獨特的場所精神。作為中國西部最具開放性的世界都會,它居于腹地卻保持著文化與精神的自由流動。成都人自2000年前就擁有地理優(yōu)越性的自覺,進而將藝術與文化視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市井與山林之間,藝術往往產生于日常生活消遣中的靈感迸發(fā),無論外部世界如何變幻,這種深沉的本體感受并未改變。
第二個重要的情境是疫情,在全球大流行的COVID19籠罩下,雙年展成為一個能夠解除防御的場所?!俺隗w”——2021成都雙年展作為在此情境下的一個全球性雙年展,并且作為亞歐大陸腹地最重要的藝術雙年展,正應允了1348年之后的世界模型。當意大利人飽受疫情流行(Black Death)之苦時,他們得以發(fā)明和擁有了隔離措施(quaranta)、十日談與全球視野。并通過率先從災難中走出來的方式,成為地中海的引領者。
為了應對對外貿易繁榮的流動病壓力,威尼斯發(fā)明了所有抵達威尼斯的船只和船員在指定地點隔離四十天(quaranta)的規(guī)則。為了在疫情期間消除存在的恐懼,重建精神故鄉(xiāng),薄伽丘在十日談中建立了一個理想樂園,一個休憩、閑聊、分享和社交的樂園。這種精神構成了西方賴以珍視的人文傳統(tǒng),文藝復興也依循這種對人世的歡樂和珍重而展開。
1295年,威尼斯人馬可波羅在完成了他的中國之行后,在疫情流行前的半個世紀回到故鄉(xiāng)威尼斯港,他對遠東世界的描述為這個世界之港帶來了巨大的震動,人間樂園與東方天堂之間第一次產生了象征性的會聚。
1995年第46屆威尼斯雙年展,藝術家蔡國強為本次展覽帶來了“馬可波羅遺忘的東西”。此前因為展覽場地的各種原因,他的方案被幾度否決。那一年剛好是馬可波羅離開泉州,回到威尼斯港口的第700年,同時也是威尼斯雙年展成立的100周年。蔡國強在家鄉(xiāng)泉州購置了一艘帆船,從泉州港出發(fā),用大船運往威尼斯島外的造船廠。(參見《歷史之路:威尼斯雙年展與中國當代藝術20年》,王洋,中國青年出版社,2013)
開幕那天,兩個貢多拉船夫撐船,蔡國強坐在甲板上的小竹凳,船內載滿中國運來的一百公斤人參。他的中國暗語是:“做了100年,辛苦了,補補氣?!苯?jīng)過佩吉·古根海姆美術館時,貢多拉和游艇上的人們都呼喊:“馬可波羅!”在展廳里,人參被制成人參酒分發(fā)給所有人。一些中藥被制作成為金木水火土五種藥水,用自動販賣機發(fā)售,并配合對心肝肺胃腎的益處說明。
中藥作為外在形式,毋寧說其背后運行的“氣”之概念是被馬可波羅遺忘的東西。進一步的,與其說馬可波羅遺忘,倒不如說他的視野中缺失了一角——西方中心主義視野中自始存在的固有缺陷,正如所有的定焦視野都會產生的缺陷那樣。奧利瓦曾經(jīng)以他威尼斯雙年展策展人的身份,以他無意識的舉動,他的信念的堅決執(zhí)行,他的最終裁定權,暗合了這種視野的缺陷。經(jīng)由700年的時空跨越,一艘來自泉州的帆船以一個詩意輕巧的異鄉(xiāng)人形象,補足了這個缺陷。這表面上是缺陷的補足,而內在的問題是,兩種截然異質性的世界觀的交織前線。
雙年展與城市的關系正如沙龍與它的成員。當然存在著不同的展覽模式,正如存在著不同的沙龍。德?朗布依埃侯爵夫人主持中的沙龍是貴族女性沙龍的典型樣式,通過美酒和精致點心,古典音樂和流言蜚語,嚴肅文學作為沙龍的象征物懸置在它的入門處,而其內在的本質則是由女主人主導的盛裝閑聊。將法蘭西學院沙龍這類公共型沙龍與小型私人沙龍做對比,能夠很快察覺兩者的差異。學院沙龍擁有更強的議題、展示性和炫耀性,例如馬奈的繪畫被拿破侖三世實際鞭刑,而卡巴內爾的維納斯卻授以大獎。強烈的榮辱分界與象征資本的角逐控制了法蘭西沙龍的主基調,沙龍獎章的獲得者將獲得國家層面的聲望與訂單。
威尼斯雙年展于1895年第一次舉行,它采用了更為和平的私人沙龍傳統(tǒng)。從另一個方面來看,雖被批評家視為浮于表面,但卻賞心悅目,根植于人文傳統(tǒng)的原始精神。它的第二個淵源則是方興未艾的世博會,這為它帶來了光怪陸離的尤利西斯的歷險性,西洋景,以及一種重新匯聚的世界共同體的信念,這種信念并不陌生,且從未中斷。
在成都向西數(shù)千公里的絲綢之路上,撒馬爾罕作為曾經(jīng)鏈接亞歐大陸島的城市,曾經(jīng)舉行過粟特人主導的峰會。在撒馬爾罕古城“大使廳”壁畫中,大唐、突厥、波斯、白匈奴、印度、吐蕃、高麗等使臣與粟特貴族濟濟一堂,絲綢之路上各種奢侈品都在撒馬爾罕進行交易。世博會以現(xiàn)代主義的方式繼承了這個古老的傳統(tǒng)、在1855年巴黎世博會專列出藝術宮,藝術宮共展出來自29個國家2054名藝術家的5000多件作品,其中1366名是外國藝術家。當年,藝術展總參觀人數(shù)93萬。
“超融體”——2021年成都雙年展舉辦的歷史時空,一只腳已經(jīng)踏入了后現(xiàn)代。我們不再迷戀于鐵塔式的集中意向,也不再執(zhí)著于去中心化的語義。從威尼斯雙年展繼承所得的人文傳統(tǒng)和世界島國景,現(xiàn)在演變成為一個精神回鄉(xiāng)的故事。我們必須要提醒,不是威尼斯、也不是在成都,每一個在地都是我們的故鄉(xiāng),因為所有的異鄉(xiāng)都是基于身份的敘事才得以成立的。
無論說何種語言,有什么樣得身份、身體、文化、個人歷史印記,我們都分享一個共同的此在-存在。分歧不再被予以更多關注,正如不少中國藝術家的作品——2009年還有一個《給馬可波羅的禮物》(呂澎與奧利瓦策展)的中國當代藝術展在威尼斯雙年展期間的展出——曾經(jīng)帶去那樣的消息,現(xiàn)在每一個個體;被封閉在思想的禁錮中的身份記憶,在成都可以卸下防御;擁有一個更深的交融。
孟德斯鳩曾經(jīng)以一種法國口音談論中國故事,布萊希特孜孜不倦地寫作《四川好人》,他們從未到過中國以及四川,但卻使西方人談論四川存在的好人以及孔夫子的思想奧義。這些訊息通過傳教士和探險家的二手著述源源不斷地匯聚到歐洲精英的案頭,以一種發(fā)酵形式生產出啤酒花和乳酸菌,形成似是而非的中國體驗。正如中餐以左宗棠雞和熊貓快遞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這并不是中國的缺失,而是西方的缺失。
如今,在COVID19中談論這一切更顯意味深長。有的西方人確信,馬可波羅患上了一種綜合癥。莫斯奎拉這樣寫道:
在1986年的第二屆哈瓦那雙年展上展出了一個古巴藝術家弗拉維奧·加西安迪亞(Flavio Garciandia)的裝置作品,題為“馬可波羅綜合癥”(El Sindrome de Marco Polo)……像馬可波羅這樣的人物,是一個用親身經(jīng)歷去理解其他文化的先鋒,但是他溝通兩種文化的機遇已經(jīng)被來自雙方,尤其是來自他的猜疑消解了。(《1985年以來的藝術理論》,佐亞·科庫爾和梁碩恩,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P218)
世界島上村民天真的虛榮心使他們想象,整個世界都在他的村莊。這是馬可波羅錯失的東西,也是中國藝術家想要提示給他的東西。河流兩案的歡呼和鼓掌聲是為”馬可波羅”而不是“人參藥酒”,如果我們注意到這個微妙的事實,它仍是基于一個偉大村民巡視了遙遠邊界的想象圖景,而并沒有接受乃至感知到任何異質性的東西。基于這個事實,可以說威尼斯雙年展仍然需要一種與之相繼,但又完全不同的東西去召喚他者在場。
這世界1000年的馬可波羅綜合癥并未消除,因為它需要充分明亮的對整體的感知,需要接納,需要意識的光能夠照耀異質文化的存在,需要感受到他者在做著與我一樣的事情。需要意識到他者正是自我的顯現(xiàn),命運是同一的,這里面不存在著任何文化隔閡。一個高品質的治愈,意味著不再以固有的敘事去改變世界,而是尊重世界的本來面目,藝術就存在于這個神圣的縫隙中。
成都擁有這樣的潛質,它以一種謙卑的姿態(tài)感知和接納,并善于將一切知識譜系,話語,邏輯,圖像,權力,區(qū)隔,轉化為當下的感知。它用身體的每一個細胞去感知,正如在茶館中人們喝茶的同時聽戲,嗑瓜子與閑聊,而川劇演員穿梭在人群中間,他的舞臺和現(xiàn)實生活的本來面貌是渾然一體的。在成都,這一切本來就是合一的。因此我們期待成都雙年展,能夠將這種最異質于西方中心主義的視野,與它具有的完全可以共同的人文主義精神有機地呈現(xiàn)出來。
馬可波羅綜合癥患者需要補充中國的“氣”得概念,氣在東方是一種自由流動的能量,它是根植于世界本源的。在中醫(yī)理論中,思想會導致氣機流動的阻滯(“思”則氣結)。成都雙年展是一個極佳的契機,使城市的每一個肌體細胞,機構與市民,都成為氣機流動的一部分。并通過“超融體”的能量場,將訊息傳遞出去。成都是一個沒有觀念束縛的東方城市,正在謀求它的蓬勃的未來——作為一帶一路上的重要節(jié)點重新連接起亞歐大陸島。成都完全有能力以全新的口音和方式組織一場以尊重和相互聆聽為精神內核的藝術聚會,這也是本次雙年展“超融體”的題中之義。
作者簡介 章文姬 那特藝術學院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 【視覺的震撼:西方現(xiàn)代藝術繪畫的觀念與語言】直播課程出品人及制作人,【范景中講西方藝術史】音頻項目策劃人及執(zhí)行人。其文章收錄于《畫刊》《當代藝術家》等各種期刊、出版物和畫冊中,《作為自然主義的攝影──彼得·亨利·愛默生與十九世紀后半葉的視覺問題》一文獲得民生藝術史論文獎學金,并收入民生藝術論文檔案庫。2016年出版書籍《捍衛(wèi)新藝術史》。
展覽信息
展覽時間:2021年11月6日—2022年4月6日 開幕時間:2021年11月6日 展覽地點:中國成都當代美術館、天府美術館
總策展人: 范迪安 學術委員會主任: 呂 澎
展覽學術委員會(按姓氏筆劃排序): 王明賢、王春辰、王紹強、王璜生、呂品晶、劉家琨、張子康、蘇新平、 吳洪亮、何桂彥、宋協(xié)偉、楊 衛(wèi)、范迪安、周春芽、邱志杰、冀少峰
專題策展人: 多態(tài)共生: 范迪安、呂 澎、邱志杰、張子康、楊 衛(wèi)、冀少峰 家園共棲:方振寧、韓 濤 智能共振: 邱志杰、Jeffery Shaw 時潮共燃: 紀玉潔、周 博 生態(tài)共度: 王紹強、賈蘊博 意匠共鳴: 何桂彥、李珂珂 民族共情: 吳洪亮、薛 江 美育共線: 呂 澎、王春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