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結束不久的“搜盡奇峰20世紀中國山水畫選展”可謂中國美術館的“跨年大展”。齊白石、潘天壽、張大千、林風眠、吳冠中等大師的作品就這樣出現(xiàn)在展廳里。展覽剛開幕時,展廳里就擠滿了觀眾。這讓中國美術館的副館長梁江備感欣慰,“正值秋拍季,許多藏家都希望了解"名家"作品的真容,我們也希望多做一些有學術示范性的展覽。”
比起中國美術館11萬件館藏的“家底”,“搜盡奇峰”所展出的80余幅作品分量雖重,但從數(shù)量上說卻如同“九牛一毛”。而11萬件的館藏,除了國油版雕,還有民間美術、書法、攝影、設計、建筑陶藝等其他門類。其中,民間美術作品占了6萬多件,館藏中還包括千余件的國際藏品。
美術館“家當”啥來路?
據(jù)梁江介紹,中國美術館最早有計劃的美術收藏活動始于1961年由江豐、米谷、劉峴三人組成的藏品收購小組,他們?yōu)閲艺骷降谝慌滟F的美術藏品。1964年,鄧拓將中國古代繪畫作品145件捐贈給中國美術館珍藏,其中有蘇東坡《瀟湘竹石圖卷》、沈周《萱草葵花圖卷》、唐寅《湖山一覽圖》、呂紀《牡丹錦雞圖》、惲壽平《桂花三兔圖》等國寶級古代瑰寶。
“建館之初,一批老的美術家捐獻了非常多的藏品,在他們的潛意識里,拿著國家的工資就是為了國家創(chuàng)作,完全沒有任何個人訴求,也不會談什么作品價值。所以當時很多藝術家都是把作品無償捐獻給美術館。另外還有一批藝術家,他們的作品掛在琉璃廠等地售賣,但是聽聞國家要建美術館,只收了三五塊錢的"潤格費",就把自己的作品給了美術館。現(xiàn)在館藏的400多張齊白石作品都是那個時候收來的。”中國美術館典藏部主任何琳介紹說。
而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是唯一一家躋身首批國家重點美術館的高校館,館長王璜生透露,館內(nèi)現(xiàn)有藏品在13000件,藏品大概分為幾類,一類是美院歷屆青年學生的作品,另外就是一部分美院教師、老藝術家捐贈的作品。從上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當時的陳列館也曾集中購買過大量展品。“當時學校領導認為,美院的美術館應該為學校的教學提供條件,讓學生更加了解歷史,同時提供可以臨摹原作的機會。”
作品收集難有“免費午餐”
現(xiàn)今,中國美術館和美院美術館每年都會接收一些藝術家或其親屬自愿捐贈的作品。雖然老藝術家和其家屬并未在費用上提要求,但美術館會“獎勵性”地給一些經(jīng)費,和作品的實際市場價值比起來并不算多。這些老藝術家和其家屬希望能將作品完整保存在國家的美術館,讓后人看到老一輩人的作品,而非將其流到市場或個人手里。據(jù)悉,李苦禪老先生生前就和老伴達成共識,希望作品存放在美術館里。在他們看來,作品的價格再高,也不可能養(yǎng)活幾代人,不如留給社會。據(jù)悉,中國美術館新館建成后,將擁有足夠大的展陳面積,屆時將會對大量館藏品進行陳列展示。
除了藝術家捐贈,美術館還會以收購展品的方式豐富館藏,如各種展覽過后,美術館會從藝術家手里“收藏”一些作品。何琳介紹說,“美術館會象征性地給藝術家一些材料費,當年那幅《父親》也僅僅付給羅中立幾百塊錢。”
在收集藏品方面,各大美術館都鉚足了勁兒,以前只是公立美術館之間的爭奪,現(xiàn)在民營美術館、私人美術館也加入了陣營。面對“僧多肉少”的局面,美術館和博物館開始聚焦拍賣會,希望能用拍賣方式做“搶救性收藏”。去年秋拍季,元代朱玉《揭缽圖》拍出2990萬元的天價,而這件袁克文舊藏海外回流文物的買家竟然是上海博物館。此外,北京故宮也曾以880萬元拍得沈周背臨的《富春山居圖》,以1980萬元拍得北宋張先《十詠圖》等。
那么,中國美術館是否會以拍賣方式拍得藏品?何琳表示:“美術館對于市場化的方式還是比較慎重的,館里也沒有那么多經(jīng)費,也從未以此方式購得作品。”梁江也透露,國家每年都會有2000萬元的收藏經(jīng)費,而中國美術館每年都會收入1000幅至2000幅作品。在作品有價、藝術品成為文化產(chǎn)業(yè)一部分的今天,想要在市場上用2000萬元的價格買到千余幅“珍品”,是完全不可能的。
高標準下保證件件是寶
提及作品的收藏標準,梁江表示,美術館對于藏品有很高“標準”,“全國性的重大展覽或比賽的獲獎作品我們一定會關注。而藝術家本身在當代藝術史上的地位和貢獻也是最重要的標準之一。”
梁江介紹說,為了把好專業(yè)關,中國美術館成立了以館長為核心、主要專業(yè)人員參與的收藏委員會,承擔起審核收藏計劃和評估項目的任務。同時,聘請館外不同專業(yè)領域的專家組成收藏評鑒委員會,根據(jù)各藝術類別作品的評估和遴選,邀請相關專家進行鑒別和決策。面對不同類別的大量作品,秉持以主流創(chuàng)作為主、多元風格兼容并蓄的宗旨開展收藏工作。“經(jīng)過層層篩選和委員投票,最終收集過來的藏品保證件件是寶,不太可能像個人收藏一樣出現(xiàn)"看走眼"的情況。”
出庫率低成美術館“通病”
近幾年,全國各大美術館開始重視發(fā)揮自身特點,向博物館看齊,針對館藏作品策劃相對固定的“陳列展”。以中國美術館為例,全年共舉辦了114場展覽,其中館藏作品展有“中國美術館藏力群版畫特展”、“鄧拓捐贈中國古代繪畫珍品特展”等,共展出館藏作品千余件。即使以年展出2000件作品算,如果想把美術館的全部“家當”展個遍,至少也要55年。這還不算日益增加的館藏數(shù)量。
一方面是觀眾報以極高熱情追捧精品,另一方面是眾多館藏鮮有機會與公眾謀面。在王璜生看來,“出庫率低”幾乎是中國絕大部分美術館的“通病”,“從某種角度說,這算是歷史遺留問題,只好留待我們一步步去解決。”
何琳表示,“自去年"搜盡奇峰20世紀中國山水畫選展"開始,美術館就把五樓的場館固定為館藏陳列場所,用以策劃和展示館藏精品。基于目前的展館面積,我們也以嚴謹?shù)膶W術研究為基礎,盤點館藏,提出一些專題藏品進行展覽。”
中國美術館副館長梁江則表示,美術館一直在想辦法增加藏品的展出率,“作品多,場地畢竟有限,為了讓更多作品能展出,我們做了一系列努力。首先,近兩年國內(nèi)各地新建了許多美術館,他們雖然有場地卻鮮有藏品,于是中國美術館就盡量幫他們策劃好展覽,再把展品借給他們展出。《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chuàng)作工程作品展》就曾前往全國十余個省市進行巡展。此外,每年我們還會專門策劃具有地方特色的展覽,比如曾為內(nèi)蒙古的觀眾策劃過草原題材的展覽。這都是為了展品能更多地與各地觀眾見面。”
據(jù)悉,算上對外出借的作品,2012年全年,中國美術館藏品的出庫率已達到3000件/次,而去年館藏作品圖片使用率也達到了5000張/次。“這樣高的出庫率,在全國的美術館中,也是屈指可數(shù)的。”何琳表示。
王璜生認為,面對“出庫率低”的問題,與其一味地埋怨場地不足,不如好好地將自己的“家底”搞清楚,并進行相應的保存、修復和研究。在王璜生看來,毫無研究地進行展覽是美術館“大忌”,“我們應該更多地向博物館學習,博物館里的一個展覽都要經(jīng)過好幾年研究,我們美術館的藏品展也需要做大量工作。”
平衡出借需求與安保問題
正如梁江所說,面對有限的展廳面積和展不過來的展品,向外出借展品無疑是讓展品多“露面”的機會。“只要對方不以盈利為目的,展館條件滿足恒溫恒濕的要求,能有安全監(jiān)控的條件,能有安全的運輸條件,并且能夠為展品上保險,一旦前提滿足,我們還是很愿意出借藏品的,甚至是鼓勵出借的,這也是作品加強使用的方式。”雖然鼓勵出借,但何琳也坦陳,每次作品出庫,所有工作人員都是“提心吊膽”,而館里也會派一名工作人員跟車。即便如此,藏品從出庫到展出、再回到館的過程中,還是會出現(xiàn)各種難以預料的問題。比如冬季氣溫低,運輸作品時有可能對油畫造成小的損害,夏天雨季運輸時,可能會對紙本繪畫作品造成損害。
對于藏品出借,王璜生表現(xiàn)得更為“糾結”。“支持展品的相關展出和研究是美術館的職責所在,這樣有利于公共資源更好地為社會服務,但如何平衡出借的需求和安全保障問題,就是館內(nèi)工作人員要做的工作了。”
【編輯:徐瀹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