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左)和滕菲
滕菲和杰克·康寧翰的雙個展是以當代首飾藝術的形式圍繞敘述、交流和再現(xiàn)的方式進行的探討。國內首飾設計,中央美院最好,因此請來滕菲;而英國的伯明翰,則是歐洲最好,因此請來杰克。這兩位相距七千英里的藝術家來自不同的文化教育背景,不同的個人經歷,但他們從事著相同媒介的藝術實踐,同時,也分別擔當了英國和中國當代首飾藝術教學領軍人物的角色。在作品里,這些異同相映成趣,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對首飾藝術及其實踐再思考的空間。雙個展不是對抗是對話,這樣的展覽全國很少。
中英在首飾藝術方面的差別,好比中英之間足球的差別。英國首飾藝術已有120年的歷史,中國只有10年。不過這種落后是時間的差距,沒有關系。當然,中英之間在概念上也有差異。滕菲還有德國留學的經歷,而我在英國10多年,首飾藝術作品看了不少,但畢竟不是英國文化中生長的,光有悟性是不夠的。相比之下,中國首飾藝術新,有朝氣,但環(huán)境不一樣,差距相當大,不能對此形成共識。
首飾藝術與商業(yè)首飾的關系,好比時裝業(yè)中的服裝表演所展示的作品是不能穿的。首飾藝術家的作品雖然前衛(wèi),但也能戴。這里的所有作品是孤品,而且是藝術家自己動手做的。其中,杰克的作品,涉及到“集成”的概念:藝術家的勞動,包括手工制作、搜集材料、購買現(xiàn)成品。這些材料與現(xiàn)成品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內容,經過藝術家“集成”,內容迭加,有了新的含義。
當代首飾,正如去年在四大空間舉辦的展覽(《失之美》),說明當代首飾應該表述藝術家自己的東西,而非炫耀財富。這次展覽的重點,則是探討首飾藝術品是如何進行傳播和交流的。敘述性是當代首飾的核心概念和主要實踐取向之一。正因為敘述性,首飾才得以脫離單一意義上的財富、權力以及信念的表征;正因為敘述性,首飾才可能超越傳統(tǒng)審美之囿,在當代藝術的語境里另建一片天地;正因為敘述性,首飾才能成為一種語言,才能講述故事,喚起記憶,表達性情,體味人生。
兩位藝術家的共同點是作品都有敘事性,不同在于他們講不同的故事:滕菲是自己的故事,甚至采用自己身體上的材料;而杰克則可能是人家的故事,材料也是搜集來的。他的作品有標志性的形象“小房間”,有“家”的隱喻,由此帶來了許多相關的感受,如親情、溫暖、幼時的記憶等等。
他們的不同也反映了中英首飾受眾群體的不同。外國人戴東西,不見得戴貴的東西;在中國,不論貧富都戴貴重的東西,不只是一件佩飾,而是一家一當,是財富的象征。中西方文化傳統(tǒng)的不同,對首飾的要求也不同。
【編輯: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