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對話收藏家多利絲·洛克哈特:收藏藝術品不是賽馬

來源:藝術財經雜志 2009-02-18

  提起多利絲·洛克哈特,即便是藝術圈內的人士對這個名字可能也會有些陌生,但她卻是一位專注于收藏“極少主義”的作品的收藏家。她更鮮為人知的身份是她曾經是當代藝術品收藏“巨鱷”查爾斯·薩奇的第一任夫人,她與查爾斯·薩奇共同開啟了他們的收藏人生,查爾斯·薩奇的對于當代藝術收藏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多利絲的影響。10月22日,我們有幸在倫敦采訪到了這位著名的收藏家,傾聽她的收藏感悟與心得。

  采 訪 人:趙力( 《藝術財經》藝術總監(jiān))、馬學東(藝術市場分析研究中心研究員)

  被采訪人:Doris Lockhart(多利絲·洛克哈特)

  翻 譯:孫書云

  采訪地點:英國倫敦

  文字整理:馬學東

  還沒等我們向她請教,她倒是“反客為主”地問起了我們問題。

  海外藏家眼中的中國“疑問”

  多利絲·洛克哈特:您怎么看目前英國當代藝術的發(fā)展情況?

  趙力:三年前,我來倫敦就參觀了佛瑞茲藝術博覽會(Frieze Art Fair)以及動物園博覽會(Zoo Art Fair )。我覺得英國當代藝術的發(fā)展非常多元。我們上學時候看到的以及在90年代看到的英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例如我們都知道的弗朗西斯·培根、弗洛伊德、大衛(wèi)·霍克尼。他們作品的精神我覺得是古典和當代的結合。這三個藝術家實際對于中國當代藝術的發(fā)展影響非常大。但這次來到英國之后,我發(fā)現(xiàn)很多年輕藝術家實際上是在現(xiàn)代藝術的基礎上又發(fā)展了,既有古典藝術的傳統(tǒng),又有現(xiàn)代藝術的傳統(tǒng)。

  多利絲·洛克哈特:我認為弗洛伊德的確是我們這個時代英國非常最偉大的畫家,但是我們現(xiàn)在這個時代需要的不是畫家,需要的是更能夠激發(fā)人想象力和思想的藝術家。

  多利絲·洛克哈特:您如何對中國的“現(xiàn)代藝術”以及“當代藝術”的時間段進行定義?

  趙力:中國的“當代藝術”的時間段是從1978年開始的,至今已經有30年了。而中國“現(xiàn)代藝術”的時間段是從20世紀30年代到20世紀60、70年代。

  多利絲·洛克哈特:中國目前有沒有一些專門收藏現(xiàn)當代藝術品的藝術博物館?

  趙力:中國美術館和上海美術館是兩個收藏中國現(xiàn)代藝術品的美術館,但是這兩個館的問題就是沒有關于“現(xiàn)代藝術”的常設性展覽,并不是像美國紐約的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MOMA)和古根海姆那樣的美術館,它們都有類似的常設展覽。

  多利絲·洛克哈特:西方美術館的很多館藏都是通過私人捐獻的方式擁有的收藏,中國目前有這種捐獻藏品的制度嗎?這種捐贈制度對于美術館來講其實很重要,美國政府就是通過這樣的制度豐富了他們美術館的收藏。

  趙力:中國是在前年才有這種相應的捐贈制度、稅收制度的出臺,但是實現(xiàn)起來可能很困難。

  多利絲·洛克哈特:中國目前的收藏家屬于一個什么樣的狀態(tài)?

  趙力:中國目前收藏家對于當代藝術的收藏只能說是剛剛開始,收藏并不成系統(tǒng)。對于目前的中國當代藝術收藏,以前您所說的那一代人作品很多都被國外的藏家買走,國內的收藏家都沒有機會介入到其中。大家很關心下一波中國當代藝術怎么發(fā)展,大家關心下一波發(fā)展在那里,實際上我也是帶著這個問題來的。這也是中國的收藏家和想要成為收藏家的人最想了解的。

  感性和理性左右收藏方向

  趙力:中國有很多人想了解您的收藏與收藏觀念,您什么時候開始收藏的?

  多利絲·洛克哈特:1984年我和薩奇開始專門收藏英國的當代藝術,但當時在英國也就最多有三個人懂得我們這樣做是為什么。因為當時的現(xiàn)代藝術主要的發(fā)源地是在美國而不是在英國,英國當時沒有當代藝術的收藏家。這一年我們向公眾開放我們畫廊的時候,全年共有9000人前來參觀,但是其中的絕大多數(shù)都是美國人或者是從美國來的。英國當時沒有人喜歡收藏當代藝術,評論家也不理解我們的做法。5年之后的1990年才開始出現(xiàn)轉機,年輕的英國當代藝術家“YBA”如達米·赫斯特等開始暫露頭角,人們也才漸漸知道我們在做什么。

  趙力:現(xiàn)在來看,這些藝術家有很多目前已經有了自己的位置了,他們都已經成功,您當初是怎么判斷出這些藝術家未來能夠成功的,這種預見性來自哪里,你是怎么判斷的?

  多利絲·洛克哈特:我認為這種預見性一半是來自于理性,一半是來自于感性吧。實際上,當你看到年輕的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作品時候,盡管年輕人的作品雖然在形式上與以前的藝術家不一樣,但是他們身上是有創(chuàng)新的,有那種敢于突破傳統(tǒng)的思維在里面,他們經歷也與很多優(yōu)秀的藝術家的經歷有很多共通的地方。對于我來講,我本身是學習藝術史的,這種學習經歷對于我收藏藝術品的判斷來講很重要。第二個就是每個人腦子里都會有那種天生的直覺,看到特定的作品你可能會覺得喜歡。對于我個人來講,喜歡是我的收藏理念很重要的部分。對于個人來講,也包括我和薩奇畫廊的收藏都是這樣建立起來的。藝術收藏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因此生活變化了我們的視線也很容易轉移變化,我后來轉向對于“極少主義”作品的收藏,是因為這是我生活中最能承受的東西。我并不是覺得“極少主義”是唯一美的東西,但是我喜歡它們。我更多是從個人喜歡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的。

  趙力:您收藏時間段怎么劃分比較合理?

  多利絲·洛克哈特:我和薩奇是在1973年結婚,1975年我們開始收藏藝術品,1987年我們分手。1990年正式離婚,共同的收藏包括很多目前市場中很紅的藝術家,但是這些作品基本上都被薩奇賣掉了。目前極少主義的作品都是我自己的收藏的。有趣的是20世紀90年代之后,即使在我們離婚之后,我和薩奇會不約而同前后腳去同一個藝術家的工作室看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其實我們還是在追蹤相同的東西,只是后來我的收藏方向更趨向于“極少主義”的作品。我想用一則軼事來說明我和薩奇的收藏觀念:19世紀時法國有兩個兄弟收藏了很多的藝術品、銅像,他們決定在他們死之前把他們的藏品全部賣掉。別人就問他們你們不感到悲傷嗎?你們收藏的東西在市場上被拍賣到了世界的其它地方,你們不感到悲傷嗎?他們說其實我們很高興,我們希望其它人和我們一樣,能夠和我們一樣享受這種欣賞不同文化、不同時代的藝術、藝術家作品的快樂,這其實是個很好的事情。這種快樂又被其它人繼承著,這是個很好的事情。我和薩奇的這些收藏后來被賣了也是這個道理。

  趙力:您收藏中國古代繪畫和當代藝術的繪畫嗎?

  多利絲·洛克哈特:我有一些這方面的收藏,但是數(shù)量很少。但是抱歉我不能說出他們的名字。我很喜歡蔡國強,他的作品就非常不錯。我認為它們很美,他發(fā)展出來的語言很有中國特色,他今年也在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舉行了回顧展。

  中國當代藝術會出現(xiàn)新的發(fā)展階段

  趙力:的確,收藏當代藝術需要有很多知識背景。從您的角度來看,收藏家是從喜歡的角度出發(fā)收藏的,那么藝術批評在您收藏建立的過程中是否會起到作用?

  多利絲·洛克哈特:在這點上來講我和薩奇開始收藏的時候,當時沒有很好的批評家對我們進行指導,或者引導我們看到那些前所未見的作品。對于我個人來講,我只有自己去看了很多的作品。收藏者一定要看很多的展覽,自己要區(qū)別這個好還是那個好。這樣收藏者自己慢慢就會有一定的分辨力,慢慢就會開始知道你自己究竟喜歡什么東西。我覺得這個經驗對于我來講是首要的。另外學習藝術史也的確是很重要的,因為學習藝術史能夠獲得一種啟迪,一種鑰匙。你可以看到歷史中的藝術家,了解藝術家的經歷,他們的創(chuàng)新是被社會接受還是排斥,這些都是很重要的。藝術史不僅僅告訴你藝術世界里發(fā)生了什么,同時也告訴了你藝術家生活的時代,以及當時的時代給藝術家什么樣的啟迪。同時也告訴你當時的社會史、政治史、軍事史,這對于體會畫家的創(chuàng)作其實是非常有幫助的。但是如果讓我也評價中國當代藝術的話,我個人覺得好像缺少了一種中國傳統(tǒng)藝術最為核心的“寧靜致遠”的那種內涵。目前的中國社會正處于一個變化的時期,在這個變化的時期會出現(xiàn)靈魂的撞擊,而這種撞擊如果再升華的話就會得到進一步的提升,而這卻是目前的中國當代藝術缺少的東西。然而我還是會看到在中國當代藝術品當中的那一種歡樂——如同孩子般狂歡慶祝的情緒,里面同時還有幽默的成份,這些都是在突破長久禁忌之后所出現(xiàn)的表達發(fā)泄的藝術方式,但是僅僅如此還是不夠的,于是如果假以時日我們會慢慢發(fā)現(xiàn)中國當代藝術回歸傳統(tǒng)精神的趨向,不是說完全從形式上,而是從韻味上達到或者說回歸到傳統(tǒng)之精神。在我看來,那可能是中國當代藝術的下一個發(fā)展階段。

  藝術與科學的結合可能是未來藝術的發(fā)展趨勢

  趙力:在中國國內,大家都在談論藝術創(chuàng)作的價值,但是大家還是有一些爭論或者說有些擔心。您認為在目前全球化的背景下,怎么處理一個國家的藝術和全球藝術的關系,是共性重要,還是特殊性重要,您對這個問題怎么認識的?

  多利絲·洛克哈特:我認為中國當代藝術如果繼續(xù)模仿西方或者說繼續(xù)西化的話,無論是從理念上還是從創(chuàng)作上來講都是錯誤的。因為這個時代是個性化的時代,多樣化的時代,而且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民族文化當中最優(yōu)秀的東西其實是最讓別人欣賞自己的一種特質。我們都知道我們最終將會離開,但是我們卻在努力地活著,這其實也是我們成為“英雄”的原因。在這個基礎之上,藝術的創(chuàng)造其實來自于內心,也來自于我們生活之中、環(huán)境之中。在我看來藝術創(chuàng)作是對于我們生命掙扎的最有益的詮釋。

  趙力:您之前提到未來的藝術可能會出現(xiàn)新的變化,可能不完全是繪畫。因為我們大家都想把握未來的藝術趨勢,從您的角度來說,未來的藝術會是怎么樣的?

  多利絲·洛克哈特:我認為所謂的藝術發(fā)展趨勢最終歸于信仰。我覺得目前科學與藝術在漸漸地融合,科學家所有的重大發(fā)明其實都像是面對著一個畫板一樣,他前面是空的。藝術家與科學家類似,其實是一種信念在支撐著藝術家。這種信念一旦建立起來之后,其發(fā)展的方向有很多的可能性,并不是能夠完全加以解釋的。我覺得藝術始終引導著人們,即便它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但我覺得它會和科學走得更近。20世紀90年代時,我和薩奇兩個人發(fā)現(xiàn)了達米·赫斯特,當我們看達米·赫斯特的那件把牛泡在福爾馬林里的作品的時候,我不僅覺得這件作品是如此得新穎,同時也覺得這件作品很美,就像是某種科學儀器一樣。達·芬奇的很多素描其實也都與科學有著密切得關系,而現(xiàn)在很多藝術家都在作品里加入了科學的元素。其實人對于自身的了解還是那么有限,這也是達米·赫斯特為什么會被人記住的原因。在我看來人類對于世界認識的渴求永無止境,它既是對于過去的人們的激勵,也是對于未來的人們的激勵,所以我覺得這可能是一個始終發(fā)展著的趨勢。

  藝術不是賽馬

  趙力:現(xiàn)在很多人談論價格,尤其是當代藝術的價格。中國的很多媒體也對達米·赫斯特的那場拍賣非常關心,您怎么看這個問題?

  多利絲·洛克哈特:藝術不是賽馬,當然你可以在里面下注。我不認為赫斯特的這場拍賣是個壞事情。藝術家應該受到人們的尊重,對藝術家的尊重也是可以通過作品的價格表現(xiàn)出來的。但是當代藝術世界之所以不是賽馬場的原因,是因為在這個世界里不可能只有一個贏家,絕對不會!藝術世界不是這樣的。如果要真正鼓勵和獎勵那些藝術家的話,其實更應該獎勵的是那些給藝術家提供教育的機構,這種教育的傳統(tǒng)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是溫布爾登網球賽一樣,沒有任何一個贏家能把這個獎杯拿走,他們僅僅是把自己名字刻在獎杯之上。當然所有的贏家都會獲得獎金,但真正的榮譽永遠屬于溫布爾登而不是隸屬于某個個人的,這是藝術世界吸引我們的魅力所在。

  趙力:您怎么看目前中國當代藝術作品這么高的拍賣價格?

  多利絲·洛克哈特:對于任何新鮮的事物人們都會很熱衷,尤其是目前中國經濟的發(fā)展以及中國在世界上地位的提高。那些拍賣其實就像是買股票,是這些人的一種投資。這些“收藏”的人中,真正對于藝術品的認識有多少?我其實不敢認同。但是從我個人的經驗,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我就對現(xiàn)代藝術收藏感興趣,到了80年代因為找到了薩奇這樣一個富有的丈夫,于是更加熱衷于收藏。但是我可以非常有自信地說,目前走紅的10個藝術家之中將來能夠有1到2個留下來就已經不錯了,當然這么說并不是要說這些藝術家不好,但這是事實呀!譬如說從20世紀60年代的西方藝術家,當時走紅的現(xiàn)在其實沒有留下多少。我認為下一代的中國藝術家將對中國當代藝術史的發(fā)展起到一個決定性的作用,因為人們會有一個更精確的比較。新的藝術家往前發(fā)展的前提,是要有一種靜下來之后的創(chuàng)新,這種創(chuàng)新更有價值。我覺得目前在拍賣市場上被炒的很紅的那些藝術家,其實并沒有發(fā)揮出他們最好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這當然是個“仁者見仁,志者見志”的事情。我覺得這些作品目前的價格這么厲害,其實回過頭來,我覺得它們還不是真正能代表這個時代的最好證明。我個人覺得這些畫家的技巧非常好,但是這些藝術家的靈魂卻沒有充分展現(xiàn)出來,還沒有達到思想上真正的爐火純青,以及他們對于時代的完滿體驗,也許下一代藝術家可以做到這一點。這當然并不是說目前的這些藝術家不可能突破自己,而可能由于市場的原因他們中的很多人已經很難突破自己。當然這些藝術家目前還很年輕,有的才40多歲,弗羅伊德、米開朗基羅,倫勃朗他們在70歲時還能創(chuàng)作出更好的作品,這些都取決于藝術家自己!

  薩奇目前比較喜歡中國當代

  趙力:目前有沒有研究您和薩奇收藏方面的相關的材料?

  多利絲·洛克哈特:我目前在寫自己關于藝術品收藏的回憶錄。我和薩奇在英國很少接受媒體采訪,你們的采訪應該是一個例外。當我和薩奇去美國買畫收藏的時候,我們看到我們喜歡藝術家的作品,我們必須要懇求美國的畫商賣給我們,這些畫商覺得賣給我們就見不到這些作品了,在英國當時也沒有展出它們的機會,尤其是并不知道我們收藏這些作品的真正目的。因為當時英國社會對于當代藝術根本沒有認識,這段歷史非常重要,這也是我想寫回憶錄的原因。

  多利絲·洛克哈特:你們去看了薩奇畫廊舉行的“革命在繼續(xù)”的展覽了嗎?你們認為薩奇展覽中的那些作品怎么樣?

  趙力:這個展覽參展的很多藝術家都是我們的朋友,參展作品應該是這些藝術家比較好的作品,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能完全涵蓋中國當代藝術的全部,而且這次展覽的主題——“革命在繼續(xù)”是不是合適,這是個問題。

  多利絲·洛克哈特:薩奇本身是做廣告出身的,因此不要把這個題目看得太重,這個名字并不能代表中國,這樣做的目的其實就是很容易使人記住這個展覽。

  趙力:很多人問薩奇這個展覽的標準是什么?是展覽的每件作品都是好作品,還是這就代表了他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看法?

  多利絲·洛克哈特:我很長時間沒有見到薩奇了,查爾斯·薩奇是一個很有激情、很果斷的人。如果他喜歡一個藝術家的作品的話,那么這個藝術家的全部作品他都想要占有的,但這樣做的話就會導致對作品沒有做好仔細區(qū)分的問題。他也許現(xiàn)在喜歡,但并不代表他將來一直會喜歡,如果他不喜歡了,就會慢慢地換掉這批藏品,所以他會賣掉之前的收藏。我認為薩奇至少目前比較喜歡中國當代藝術,認為它們是有價值的。我認為收藏家有形形色色的,有一些收藏家是進行專題收藏的,譬如有人專門收藏抽象的作品,有一些是專門收藏人體作品,而我更喜歡“收藏中的收藏”,比如我們都喜歡一個藝術家的繪畫作品,但如果我要收藏作品的時候卻有可能會轉而收藏這個藝術家的雕塑,這樣對于了解整個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很有幫助,還有我會買畫家的油畫也會買畫家的素描,這樣的收藏就會是很整體的,這對我來講更有吸引力。

  人物檔案:多利絲·洛克哈特

  多利絲·洛克哈特,1938年出生在美國田納西州的孟菲斯。父親是一名新聞記者,母親是俄裔猶太人。之后他們全家遷往華盛頓,最終常住在紐約北部的斯克斯代爾鎮(zhèn)。多利絲·洛克哈特在馬薩諸塞州的史密斯大學主修藝術史、法語和英語文學。1960年參加了杰克·肯尼迪的競選團隊,接著她成為紐約奧美廣告的廣告文案,也是在此工作期間她結識了查爾斯·薩奇。1973年多利絲·洛克哈特與薩奇結為連理,1987年兩人分居,1990年兩人正式離婚。在此期間他們共同開始收藏當代藝術品,從最初的“極少主義”到后來的“YBA”均有豐富的收藏,他們共同在倫敦開設了著名的“薩奇畫廊”,她對于薩奇早期收藏的建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據(jù)統(tǒng)計,她與薩奇離婚時,他們共同的收藏品總數(shù)已經達到了800件,價值達到了1億英鎊,但是為了這批藏品的完整性,她沒有帶走其中的任何一件藏品。

【編輯:姚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