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克剛:宋莊壹號美術館館長
記者:99藝術網北京站特邀記者 林善文
時間:2007年11月10日
地點:宋莊壹號美術館
記者:我想先問一下您是怎么想到策劃這個展覽的?
梁:一方面,是我年輕的時候就參與這些活動,而且這些藝術家都是有著二十多年的創(chuàng)作經歷,所以比較了解這個過程和這些情況。我們美術館的定位就是去發(fā)現(xiàn)一些比較邊緣的藝術形態(tài),一些比較邊緣的藝術家,只要他的創(chuàng)作是真誠的。在北京這么多年,和北京主流藝術圈接觸以后,我反而發(fā)現(xiàn)了這里的區(qū)別,他們之間的差距,像我們做這么一個展覽的目的也是對準了現(xiàn)在流行的趣味,對現(xiàn)在西方的話語霸權和包括市場操縱所建立起來的商品性的標準提出一個質疑,而藝術它原本應該是一個比較單純的事情,但是現(xiàn)在處于這樣的環(huán)境當中也是沒有辦法的,已經被改變了很多。而且對于這個城市來講它形成的現(xiàn)實意義就更具體。
對于(青島)這樣一個城市來講它沒有被藝術史所選擇,而藝術家并沒有因為不被藝術史所選擇,或者沒有機會成為職業(yè)藝術家而放棄藝術,這是一種更加真誠的藝術態(tài)度,所以我們也想把這種藝術形態(tài)呈現(xiàn)出來,來表達我們機構的觀點,我們對現(xiàn)在的藝術商品化,藝術貴族化、經營化這樣的狀態(tài)表達了我們的看法,所以我們做的展覽是基于這樣一種考慮。
記者:但是,像這樣一些作品,今天我們重新來看的時候,它也相當于是被市場挖掘出來一樣。
梁:對。我覺得藝術的價值就在于它的原創(chuàng)性、獨立性和一種創(chuàng)新的表達,如果它具備這樣的特質,它就一定會有價值,這個我們堅信。只要是真誠的藝術就是好的藝術。他一定會有人去喜愛它,因為它是對人類心靈的一種慰撫。
記者:從整個宋莊的展覽看下來,因為今天我們也在討論當代藝術的很多東西,很大的一部分也是我們對過去不是太了解,很多人都在重復同樣一種類型的作品,如果從藝術史的角度來梳理一些東西的話,我覺得這樣是比較有意思的。我想這肯定是一個原因。那么,在這里邊肯定也會存在一些水平參差的問題,你是怎么看的呢?
梁:我們這次做展覽并不從學術水準上來設置門檻,來挑選藝術家,挑選作品的。不是這樣的,我們是想呈現(xiàn)他的自然狀態(tài)。藝術家作為一個個體,在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特定的一種空間,地理、環(huán)境中的一種特殊的生活狀態(tài),應該說這些藝術家都是在相對邊緣的文化形式里邊,所以他們的藝術表達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特質,其中也有幾個藝術家進入職業(yè)系列的,他們多少會有一些新的變化,但是我們希望的就是呈現(xiàn)一個這樣豐富的群體,他們是在特定的空間、時間、環(huán)境下產生的一種形態(tài)。
記者:對,就是說我們在重新還原那樣一種特殊環(huán)境下,重新來看85的時候,感覺會更寧靜更純粹一些。我注意到展覽里邊,88年意外死亡的那位藝術家,我比較關注,他其實在那一時期創(chuàng)作了很多的作品,就是說藝術家的這種狀態(tài),可以從你這里了解到更多,我想問一個比較具體的問題,就是在你的視野里面,這一批藝術家都有哪些藝術家這么多年都有很旺盛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的?
梁:當然,它也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當時這個群體有三十四個人,那么現(xiàn)在還在一直堅持創(chuàng)作而且作品量也一直比較大在不斷進步的還有五六個人。因為有些藝術家就放棄了,去當老師了,去開公司了,下海了,有的呢生活還很窘迫,這里邊還有相當有意思的,還有開小賣部的,還有一些開出租車,也就說有一些到一定階段他沒有機會,他靠這個沒法生活,很現(xiàn)實,而且在二線城市做前衛(wèi)藝術的人要比在北京這些大城市做的,面臨的困境要大的多。
記者:從歷史的角度看,我們也是在梳理和討論85的價值,我知道有一個藝術家雜志在做《誰的85?》這樣一個選題。
梁克剛:是,他們做的這個選題就和我做的這個展覽很有關系,因為當時我就和房方和李昱談,他們就意識到了現(xiàn)在是全國性的對85的一個追述過程,每一家的態(tài)度和方向都不一樣,因為當時《新京報》也對我們很關注,覺得我們當時的展覽跟尤倫斯是一個很強烈的對比,是兩種態(tài)度的對比。我認為確實是有這樣一個問題:“誰的85?”。因為85這個事情,當時的歷史非常有局限性,就是幾個人記錄下來,當時在整個中國波瀾壯闊的大變革時期呢,全國上下都是一種狀態(tài)。這里邊有很多很有價值的東西,都沒有記錄下來。
記者:對,所以像尤倫斯的那個展覽,很多人就覺得有點想做“85”的蓋棺定論的說法。
梁:對,我們就因為反對他們的那一種立場才會用我們自己的方式來呈現(xiàn)一種態(tài)度。
記者:那么這一事件是一個巧合嗎?
梁:是巧合,因為我們的展覽也已經準備兩年了。
林:我聽說栗老師(栗憲庭)當時寫這篇文章是哭著寫出來的。
梁:確實是,這是栗老師最近兩三年以來寫得最精彩的,他確實是動了感情,確實是發(fā)自肺腑,確實是他認為是個問題,而且是他要表明這樣一個立場。
記者:這個展覽跟“宋莊藝術節(jié)”的關系是怎么樣的?
梁:關系并不大。只是說選這個時間有更多愛好藝術的朋友能來看,當然我們也支持宋莊藝術節(jié),因為它作為這樣一個層面上的事情呢,不管它的形態(tài)有什么問題,但對藝術的整體發(fā)展還是有好處的,對藝術家也是有好處的,我們的任何事情都避免不了他的一些負作用,一些不好的影響面,但是我覺得還是看基本面的東西,因為他畢竟對當?shù)氐乃吻f的發(fā)展、藝術家是有很大的幫助的。
記者:下一步你們的空間有什么樣的計劃?
梁:我們還是一直以來的立場:去發(fā)掘真誠的藝術,不以市場為標準更不以所謂的精英系統(tǒng)的學術標準作為判斷的依據(jù),我們就是用心去體會用心去和藝術家多接觸去發(fā)現(xiàn)好的藝術,發(fā)現(xiàn)真誠的藝術,我們會去聽一些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方向的判斷。我們也不在乎結果,就是說這個結果好,或者不好,因為目前宋莊這邊,我們完全是按照一個非贏利的模式在運作,我們就是希望以我們這樣的一種態(tài)度持續(xù)的去做一些事情,那么可能會對當下的藝術生態(tài)呢有一些補充,會有一些不同的聲音這樣一個概念,包括我們年初做的新銳策展人也是基于這樣的想法,就是去支持更多的沒有機會的有想法的年輕人,這些藝術家現(xiàn)在可能沒有什么選擇,可能現(xiàn)在還沒有什么市場機會,但是我覺得他們這么真誠的在沒有什么保障的情況下做了二十年的藝術,你能說他不是好藝術家嗎?
記者:回到今天的當代藝術,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普遍流行的樣式、藝術品和85時期的作品,我想請你做一個比較。
梁:這個區(qū)別太大了,因為現(xiàn)在的藝術已經變成奢侈品了,變成一種消費品了,就說它的那種精神特質已經被擠壓的越來越少了,它已經變成一種財富游戲或者說是文化策略這樣的東西,與85時期那種純粹的探索精神,那種渴望交流渴望表現(xiàn)的是時代的大背景相比,完全不是一回事。
記者:好的。謝謝??!
【編輯:葉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