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表現”研討會
“中國表現”研討會圍繞“中國表現的文化態(tài)度與立場”、“中國表現與國家的文化強國戰(zhàn)略”、“中國表現與傳統表現性資源的當代轉換”、“中國表現學派之建立”、“中國表現的話語體系建構”、“中國表現的跨文化融合”、“中國表現的國際化傳播與推廣”、“中國表現與國家的美育戰(zhàn)略”等方面展開討論,共有二十余位專家學者發(fā)表學術觀點。 因受疫情影響,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和國際博物館協會德國分會主席、路德維希博物館館長貝阿特·海芬夏特(Beate Reifenscheid)分別在線發(fā)表了對“中國表現”這一學術命題的獨特見解。 范迪安指出,從中國文化和中國藝術的根本原理出發(fā),從中國當代藝術的實踐出發(fā),提出“中國表現”這個學術命題是非常重要的。在過去100年來的中國美術發(fā)展歷程中,經歷了向西方現代藝術學習借鑒的過程,幾代中國藝術家特別是中國油畫家在運用西畫媒介創(chuàng)作的時候都在探索如何把藝術表現的本源進行更深入的思考?!爸袊憩F”不是對西方現代的回應,或者說進一步的借鑒,而是通過對西方藝術的研究之后,回歸中國本土的藝術傳統,從中國文化的靈山道海中來提取、梳理與總結表現形式語言的價值,這就為進一步推動中國美術,特別是為油畫和多種媒介的藝術表達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他強調,“中國表現”學術的提法或是理念,對我們進一步思考中國藝術創(chuàng)造的新的出發(fā)動機具有重要意義。 貝阿特·海芬夏特(Beate Reifenscheid)從德國表現主義藝術的發(fā)展歷程出發(fā),她提出,“表現主義意味著表達自己,解放自己,運用自己的肢體和言語探索自己所行,探索繪畫,嘗試超越……不僅指向抽象表現主義范疇,同時也涉及具象表達。” 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劉麒在研討會中談了個人對“中國表現”的認識,她認為,“中國表現”是圍繞“文化自信”展開的,要思考如何把“表現主義”扎根在中國文化里。 本次展覽策劃人之一——張方白曾談到,“中國表現”這個概念,不僅只在‘表現主義’范疇之內,除此之外,它代表著全新的藝術理念和藝術精神。中國表現既是重新討論表現主義、德國新表現主義的發(fā)展,更是中國近二十年來意象繪畫、超寫意、中式表現的集結,也更是中國大地、歷史文脈厚土在今天世界又一次文化藝術的爆發(fā),同時是對漢民族生存意志的深度呈現。它是從八五思潮、政治波普后,從中國傳統中發(fā)展出來的當代藝術,是中國方式、中國精神的再鑄,是從藝術史上對杜尚以后藝術的最有意義的思考與發(fā)現,是世界藝術史中繪畫這一脈的繼續(xù)發(fā)展。也是所有藝術門類的新表現,是中國當代藝術最孤獨決絕努力和最有成果推出。 最后,本次研討會的評論主席張曉凌總結發(fā)言?!懊鎸Α袊憩F’這四個字,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解釋和判斷”,他說道,在本次研討會,希望借助大家的學術思考和智慧來助力華東師范大學“中國表現藝術中心”的發(fā)展。他指出,在這全球化的科技時代,我們需要重新思考藝術發(fā)展的方向和藝術創(chuàng)作的力量,防止學科可能成為僵尸學科,“中國表現”應該放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來看,不應該局限于一家之風、一代傳統。 研討會結束后,“中國表現——第一回展”開幕式在華泰美術館舉辦。嘉定區(qū)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顧惠文,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張曉凌、黨委副書記劉麒、副院長兼中國表現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張方白,華泰美術館館長尹安泰、執(zhí)行館長武樹,研討會上的嘉賓以及美術學院師生代表等參加了開幕式。“‘ 中國表現’第一回展”展序
“ 中國表現”的新世界圖景
文/張曉凌
這個展覽云集了60余位風格各異的藝術家,然而,這并不妨礙他們的作品指向一個共同的目標——“中國表現”。何謂“中國表現”?它以何種力量感召了如此眾多的藝術家?這也許是“中國表現”展最令人琢磨的地方,也是它的最為動人之處。 1989年元月某日,一群懷揣著藝術理想的年輕藝術家,迎著冬日的嚴寒,在中國歷史博物館舉辦了一個以表現主義風格為主的展覽。為此,我曾著文《表現即表現》予以評價。雖然我毫不懷疑藝術家們的創(chuàng)造力,但我也清楚地意識到,這個展覽只是西方表現主義藝術的簡單移植與在地化摹習,其意圖在藝術之外:借助于西方表現主義體系,來完成啟蒙意義上的雙重指標——反撥傳統現實主義,反思人的現實存在。這兩點,清晰地標識出那個時代藝術的基本癥候。 彈指間,30年倏忽而逝。穿越摹習、臨仿、復古、西化、消費主義的荊棘密布之路,當代藝術猶如一頭負重的怪獸,氣喘吁吁地跟隨在高速成長的社會背后,蹣跚而行。及至當下,不管人們愿不愿意承認,都得面對這樣的事實:在全球化與逆全球化的博弈中,在新冠疫情神秘的彌散與人們束手無策的驚懼中,一場當代藝術的革命正悄然而至:從摹習到自塑,從西方到本土,從他者到自我,從犬儒到自信,從文化自棄到文化自覺,從傳統形態(tài)到多媒體崛起……總之,當代藝術已經站在了歷史的拐點上。尋繹著這個歷史邏輯的蹤跡,我們可以非??隙ǖ刂v,“中國表現”既是中國當代藝術自身邏輯推演的結果,又是新時代文化自信與自塑的產物。 歷史總是選擇那些敢為天下先的人?!爸袊憩F”此刻的祭出,準確地表述出參展藝術家重構當代藝術話語體系,重塑當代藝術價值觀的追求與愿景。在這個詞語中,“中國”是基石,是出發(fā)點,是表現性話語的源頭活水。時至今日,中國經驗、中國態(tài)度、中國立場已不再僅僅是方法與策略,而是目的與信念。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表現”就是朝向本土與歷史的精神還鄉(xiāng)。 請允許我對“中國表現”作簡略的敘述。 “中國表現”是對傳統表現性藝術資源的重構與再彰。作為擁有數千年表現性藝術資源的國家,中國的表現性藝術理念與圖式,曾乳汁般地澆灌了歐美的抽象表現主義。弄清楚這個事實,中國藝術家還有什么理由端著金飯碗而去扮演一個乞討者呢? “中國表現”是對當代生存經驗的感知與呈現。置身于國家與社會發(fā)展的現實情景中,藝術家們所獲得的生存經驗遠非其他國家的藝術家可以相比,這一點,構成了“中國表現”逐日強大的不竭動力。 “中國表現”是形而上哲思維度的修復與探究。過度執(zhí)著于現實功利,讓中國當代藝術背棄形而上思想者這一神圣職位已然久矣。在矯飾主義泛濫的當下,“中國表現”試圖重新激活當代藝術的玄思能力——這是當代藝術自我救贖的唯一方法。 “中國表現”是對個體生命價值和創(chuàng)造力的肯定與張揚。如果說中國既有的價值觀更多地指向國家與民族的話,那么,經過新冠疫情的洗禮,人們普遍地意識到,生命才是人類價值鏈的最高端。在“中國表現”那里,人類生命中那些品質如愛欲、狂喜、善惡、自戀、夢魘、激情、憎惡、迷茫、欣悅、恐懼等,都具有了表現的合法性。 “中國表現”是跨文化世界觀的再定位?!爸袊憩F”主張的提出,并非是與德國新表現主義、美國抽象表現主義所進行的文化切割,恰恰相反,它是以自我建構為中心而進行的一次跨文化融合,唯如此,它才有力量回應西方百年的表現主義傳統。 “中國表現”是中國表現性語言體系的全面建構與實踐。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語言體系的建構,是“中國表現”矢志不渝的終極目標。圍繞這一目標,一場體格、形態(tài)、材料、媒介的革命變得不可避免。 我們堅信,一個屬于“中國表現”的新世界圖景正在徐徐地展開。“‘ 中國表現’第一回展”展覽現場
據悉,在本次活動中,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舉辦了“中國表現藝術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并與華泰美術館簽訂了校外實踐基地協議。本次展覽共展出了六十余位中國頂尖藝術家近兩百件作品,展期至2021年1月3日結束。
中國表現--第一回展 Chinese Expressionist Art 展覽時間:2020.11.29--2021.01.03 展覽地址:華泰頂層藝術社區(qū) (上海市嘉定區(qū)曹安公路4058號) 主辦單位: 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中國表現藝術研究中心 中國互聯網藝術大會 華泰美術館 學術主持:張曉凌 策 展 人:張方白 武樹 出 品 人:尹安泰 媒體戰(zhàn)略合作單位:WE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