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這個藝術家真的種上地了 還搬進了美術館

來源:99藝術網成都站 2016-04-05
4月3日,由成都當代美術館、四川大學藝術學院共同策劃主辦,藍慶偉策展、黃宗賢為學術主持、吳永強為特邀批評的“稻粱謀:公共關系、身份介質與生產——楊方偉實驗藝術項目展”在成都當代美術館開幕。




藍慶偉、黃宗賢、吳永強、楊方偉(左到右)
 
展覽以藝術家楊方偉一系列的“種稻”的行為以及其中衍生的思考、創(chuàng)作去探討公共關系、身份介質與生產之間的關系。展出作品含納裝置、繪畫以及在“種稻”過程中藝術家所感的物質。



網友提供的各類泥土


收成的稻穗
 
“種稻”是楊方偉在去年7月開始探索的一個行為:當時楊方偉重新回到四川大學藝術學院后,整個人的狀態(tài)從以前的職業(yè)畫家轉變?yōu)閷W院學子,其本人的生活規(guī)漸漸呈現出一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感覺,伴隨著大學周邊的一些自然景色,楊方偉產生了種地的念想。7月,他向學校申請到學校教學樓上的一片空地后,“種稻”便開始實施起來……對于種稻所需的泥土,楊方偉并沒有在市場上去收集購買;他通過網絡社交圈,向周邊人和網友征集泥土,并承諾將會以種出的稻作為答謝禮物贈與每位泥土提供者;在不足一個多月的時間中,收集的到了200多份來自全國各地的泥土。



 
種稻的過程是漫長的,所需的時間和經歷是沒有種地經歷的楊方偉難以想象的。起初,當種子播散下去以后,他擔心會不會發(fā)芽;其后又害怕,樓頂的環(huán)境是否適合其自然生長,每天的看護和培育,讓楊方偉在這個過程中漸漸對“自然”和“生命”兩個以往常見的詞,有了新的感受:為了讓稻麥能健康的生長,楊方偉試著去消除稻田旁的一些不利環(huán)境如,雜草,和一些看似無用的生命體,但無論怎樣消除;這些看似無用的生命體都反復循環(huán)的生長出來,其中它們所呈現的生命力讓楊方偉開始感觸了起來。他意識到“無用”這一說法其實只是人們習慣的一種說詞,他開始收集一些以及無用之物“廢棄的鍵盤、電路板、雜草、枯枝等”,再以藝術的手法將其重新構建,給其新的生命力。




 
“稻粱謀”作品的過程更像是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生產過程;在創(chuàng)作中,楊方偉用了大量的工業(yè)化的金屬科技元素,如鐵絲代表了雜草與荊棘的生命力,當它和一些有生命感的植被和昆蟲搭配起都產生了強烈的矛盾感,柔軟脆弱的生命與冰冷堅硬的工業(yè)產品構建了一種新的生態(tài)敘述,這種敘述便是他對田野耕種觸感的寫照,他稱這一系列作品為“自然筆記”。

 
在此次展覽特邀批評吳永強看來,楊方偉的“自然筆記”系列作品無論是作品最終呈現的狀態(tài),還是其表現語言都具有很強的當代屬性,以及最后回贈稻麥的行為。在整個創(chuàng)作中,他不再是一個人單獨的進行;通過收集泥土的手法,他將社交、參與等當代元素和自己的創(chuàng)作鏈接在一起,這有傳統藝術創(chuàng)作有本質的差異。



 
對于展覽作品,本次展覽策展人藍慶偉看來,楊宗緯的這一系列作品不再是依附靜態(tài)的繪畫、雕塑的空間形式,也不依附于影像中的時間延展,它是各種事件性的關系集合體,在人與人的關系中展開,在人與人的關系中實現最終的結果。
 
本次展覽是成都當代美術館“藝術科研室”計劃在2016年的首個實驗項目。“藝術科研室”是成都當代美術館自2015年發(fā)起的青年藝術家扶植項目,通過搭建一個實驗項目展示平臺,為青年藝術家免費提供場地支持。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