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4月19日,岳敏君個展“公元3009之考古發(fā)現(xiàn)”在今日美術(shù)館舉行。本次個展對當代藝術(shù)的批判、否定和懷疑,就像整個當代中國美術(shù)界的態(tài)度一樣模糊、可疑、空洞。今日美術(shù)館正門門口最醒目的位置,擺著岳敏君的標志性雕塑作品——一群向前半探著身的“笑面人”,好像在迎接來客,又好像在對來客進行反諷。這也印證著他和今日美術(shù)館之間的淵源。
岳敏君最新個展在北京今日美術(shù)館舉行。展覽時間從3月21日開始,策展人為黃篤、曠衛(wèi)。個展的主題為“公元3009之考古發(fā)現(xiàn)”,即由藝術(shù)家假想距今整整1000年后,那時的人們?nèi)绾握`讀著現(xiàn)在的一些日常用品以及藝術(shù)家自己的作品。
展覽由一幅大型油畫(300×400cm)、一組笑面人像雕塑和8個相類似的裝置作品組成。這些作品全都指向一點,即“虛構(gòu)的歷史誤讀”。例如展廳最中央的那組人像雕塑,他們在若干樹干中或坐或站圍在一起的形象,被描述為根據(jù)出土資料復(fù)原了的“新亞民族的一般生活場景,觀眾可以感受到他們討論政治生活時的基本風貌”。再比如那些裝置作品中,舊的鋁水壺被指代祭祀用品、禮器,報廢的戴爾電腦顯示器被指代與精靈世界溝通的儀器,一瓶泡沫滅火器被指代為“媽鼎,權(quán)力的象征”,籃球被指代釋放氣體使人發(fā)笑的人工合成材料,而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20世紀中國藝術(shù)史》(該書封面為張曉剛的“大家庭系列”)等書被指代“岳各莊出土,政府工作報告等文件”。
展覽表達出兩個層次的荒誕感。在虛擬的1000年后的文物展中,所有“文物”采用的介紹文字均為當代展覽慣常使用的官方語言風格:“文化殿堂”、“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嶄新面貌”、“為人類的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shè)做出更大的貢獻等套話充斥在說明文字中,與作為裝置展品的那些廢舊日常用品擺在一起,形成了展覽的第一層荒誕感。在這種對誤讀的夸大中,岳敏君還不忘通過對自己作品的假意推崇和解讀而造成第二層荒誕感。比如展覽中唯一一幅油畫作品,畫面中半裸的笑面人在恐龍生存的時代里手舞足蹈,說明中寫道:“作品畫工深厚,非一般畫匠作品所能比。”另一件裝置作品由一堆缺臂少腿的陶土笑面人組成,說明文字這樣介紹它們:“祭祀用品,由于長期饑餓,形成合不攏嘴的表情。”
這個展覽無法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和驚喜。首先,“歷史在誤讀中前進”這一主題就有些空泛,一個畫家,怎么可能依靠自己的藝術(shù)個展來展現(xiàn)歷史這樣大的話題?藝術(shù)作品關(guān)注的主題過大,就等于和沒有主題差不多。而且藝術(shù)作品的指向性也不該如此單一——貌似“借未來諷今”的批判,而這批判又是含含糊糊的,連擦邊球都算不上。
沒錯,誠如策展人所言,當代藝術(shù)確實具有“不確定性、懷疑性、否定性、顛覆性和批判性的特質(zhì)”,但本次個展或者說整個當代中國美術(shù)界的這種批判、否定和懷疑,未免有些太過于Point Of Purchase(賣點標識)了。展覽試圖體現(xiàn)的“物品的功用和定義錯位”及“對未來不抱以期望的想象”,這些使我聯(lián)想到一款著名的電子游戲《FALLOUT 2》。這是一款典型的以西方末世想象為背景的游戲,你在游戲中會隨機遇到一些奇怪而與劇情主線無關(guān)的東西,比如莫名其妙地從空中墜死在荒野里的鯨魚殘骸,比如一輛墜毀的被稱為“太空飛船”的箱式貨車,游戲中的流通貨幣竟然是可樂瓶蓋……所有這些噱頭,我認為起碼都不比我在岳敏君個展中所體驗到的荒誕感要差,而在游戲的特定情景中,那些末世想象帶給我的感觸,也比這個展覽給我的感觸要深。
你可以把這次個展理解為“大音稀聲”,也可以把它理解為過于簡單。對我而言,唯一讓我體會到展覽效果的,卻是觀展過程中偶見的奇怪一幕——一位負責管理展廳的女工作人員,在百無聊賴中湊近那幅笑面人的油畫,數(shù)起人物的牙齒來。
【編輯: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