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王志倫:古董市場在中國

來源:上海證券報 作者:楊琳 2009-02-07


王志倫


王志倫藏品 雞血石對章


光緒印 印拓

  王志倫20多年來都生活于海外。然而,但凡熟悉中國篆刻、印石藝術的專業(yè)人士對于這個名字可并不陌生。他與昔日滬上眾多書畫篆刻名家都有著淵源流長的師徒之情。談及此,就要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他東渡日本前開始了。

  人物簡介: 王志倫,號足石、樂石齋。祖籍浙江鄞縣,1962年出生于上海、自幼酷愛金石書畫、從陳巨來先生治金石及印學;從胡問遂先生習書法;從唐云先生攻國畫及美術理論。1986年留學日本、畢業(yè)于日本大崎外國語學院。2008年9月篆刻作品捐獻日本專修大學。現(xiàn)任倫典堂理事長、上海“天地盛甲”財富會副會長、北京嘉寶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日本支社負責人。

  

  拜名家學藝

  王志倫出生于藝術之家,自幼就擁有一個良好的藝術學習環(huán)境。其父不僅喜愛“舞墨弄石”,更擅長書畫,廣博群書,善交友人。“梅花草堂”主人朱屺瞻、“安持精舍”主人陳巨來等中國書畫篆刻名家都是其父好友,平日里常去其家中雅聚,興致來了也留墨治印。于是,受家學熏染的王志倫從小就游學于唐云、程十發(fā)、沙孟海、伍蠡甫、王蘧常等中國書畫大師的門下,對于這些藝術大師的治學和修為無不熟識。在書法和篆刻上,王志倫異有稟賦,并有幸拜得篆刻大師陳巨來為師,弱冠初露鋒芒,常得陳巨來先生與同道的贊許。然秉性淳樸不喜張揚,陳巨來先生晚年治印因眼力不濟代刀之作多出其手。

  提及這些前輩尊師的指授,王志倫一語一言中時刻都透出感激與懷念之情。每每談及此,他都會感慨萬千:“當時,尊師陳巨來常至寒舍,飯飽茶余,便會與家父論藝談印,吾作為旁聽,也是思潮澎湃。記得一次,尊師突然興之所致,為吾篆刻了一方印,印面為‘志倫長幸’。”如此情景,王志倫至今記憶猶新。所以他一直在感嘆:“受業(yè)熏陶,得益匪淺,日益積累,印象深遠、始對印石‘情有獨鐘’。”或真承尊師吉言,王志倫如今可謂是事業(yè)、家庭諸事順心,其書法篆刻之修為無不讓中日業(yè)內(nèi)專家為之稱道。工作之余,浸于治印及印章、書畫文房品收藏。論印材,雞血、田黃、芙蓉、艾葉綠,以及秦漢官私印章,名人刻鈕治印等等無所不有,無所不精。

  

  一側旁聽引發(fā)東渡

  提及志倫的日本留學,也是承眾位前輩尊師的“指點”。平日里,志倫總是穿梭于其父與這些前輩們的雅聚中,常常聽及前輩們談論訪日歸來后的感受。當時正值上個世紀80年代日本經(jīng)濟發(fā)展至頂峰,其文化藝術異常蓬勃。王志倫回憶:“一方面,諸位大師當時對日本在保護傳統(tǒng)文化上的出色行徑頗為感嘆,另一方面對于中國文革期間眾多文物流入日本更是深感遺憾。”于是,年輕的王志倫萌生了去日本留學的想法,在他熱情澎湃的內(nèi)心,向往著能到日本去看一看,學一學,獲得更開拓的眼界。

  皇天不負有心人。1986年,王志倫終于夢想成真,獲得了赴日留學的機會,前往日本大崎外國語學院學習日語。在讀期間,他深刻感受到了日本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尊重和保護。由此,志倫對于祖國的文化和藝術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和驕傲之情,也更激發(fā)了他在書法、篆刻藝術上的刻苦鉆研和修習。1990年,剛剛畢業(yè)的他就被日本一家筆墨鋪聘為藝術顧問:其一是看中他的書法和篆刻藝術,其二也是讓他負責鑒別作品的真?zhèn)巍?/p>

  

  程十發(fā)揮毫“倫典堂”

  也就在同一年,志倫不僅在事業(yè)上順風順水,愛情之花也艷麗綻放,與日本姑娘典子相愛并結婚。婚后,兩人一起回國宴請親友及往日諸位前輩尊師。當日的熱鬧場景至今都在志倫的腦海歷歷在目。德高望重的程十發(fā)老先生亦來祝賀,宴席上他非常高興的說道:“中國人娶日本女子為妻不常聽說,中國女子嫁到日本到是常有所聞呀。”

  在同妻子典子返回日本前,王志倫夫婦特趕赴程老先生府上辭行并表達對尊師的謝意。程老先生高興不已,興致之余從一卷古紙中挑選了一張粉紅乾隆紙,揮毫寫下了“倫典堂”三個大字,并解釋曰:“取你二人名中各一字,以求合意。‘倫’,前人稱之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永恒的’;而“典”乃典子,喻指京都小姐,京都是一個典雅的文化古都,二字合意希望你們伉儷今后能為中日友好文化交流多做貢獻。”程老先生的題字讓王志倫深受鼓舞。8年后,志倫自立門戶,創(chuàng)建了自己的會社,遂以“倫典堂”為名。

  從此,作為“倫典堂”主人的他成為了中日印石界里赫赫有名的“印癖”。只因他這十余年來,一直往返于中日之間,廣收各類印石刻章。對于國內(nèi)各大文物商店來說,王志倫絕對是VIP級人物。每每他的到來,店內(nèi)負責人就會拿出店內(nèi)珍品供他挑選。如今,在日本留居20多年的王志倫已經(jīng)收藏有各類明清刻鈕治印千余方,包括田黃石、雞血石、芙蓉石、艾葉綠等多種印材,其中田黃印章就有80余方。如此豐富的印章收藏,實屬少有。

  

  “印癖”稱號不脛而走

  志倫的種種收藏故事耐人尋味。他珍惜收藏的清代篆刻家陳鴻壽、丁二仲、趙古泥、鄧散木、陳巨來、王福龕等35方名家治印就是“倫典堂”創(chuàng)建之初他在一文物商店巧購所得。1994年,一位日本藏家經(jīng)過友人介紹來到其家中,出示了23方明清田黃印石,由于該藏家突遇生活困境,急需用錢才忍痛割愛。如此多的田黃印石,王志倫一時也難以拿出相當?shù)馁Y金。然而,愛印勝過一切的王志倫又怎可甘心讓眼前的佳品溜走呢?當即決定賣掉僅有的住房,再加上多年的全部積蓄將這批田黃印石收入了囊中。回憶至此,王志倫笑談,這批田黃石真可謂“房子易得,田黃難求也”。

  一次,在日本古董市場,他見到一方只有陰面沒有邊款的印章,經(jīng)審印面為“甘泉岑鎔仲陶所得金石文字”。此印印風,抑揚飄蕩,以刀代筆,極有創(chuàng)意。由此,王志倫斷定該印為清代大家吳讓之作品,由于賣家不識其價值,志倫僅以5000日元就買下?;氐郊抑校〕鱿嚓P印譜仔細查看后驚喜地發(fā)現(xiàn)了該印的出處,原來該印乃吳讓之為仲陶所篆刻的印譜中收錄的代表作之一。收藏多年的“印癖”王志倫感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讓王志倫尤為珍愛的兩方印,一方是芙蓉石的“光緒御筆之寶”原印,另一方則是印面為“滿洲國親王印”的艾葉綠巨印,原藏于昔日日本駐舊滿洲國的一位軍官之處。1998年,該軍官知道志倫的“印癖”之好后,向他展示了這兩方印。志倫即以重金將二印購下,滬上著名鑒定家蔡國聲先生在機緣中偶視該二印后贊口不絕,對于“光緒御筆之寶”原印,蔡先生還特別在新民晚報“夜光杯”專欄里撰文評述:“國寶流失百余年,今自東瀛回歸,可謂功德無量呀。”

  

  落葉終究要歸根

  王志倫指出,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藝術和古董在日本備受歡迎。日本前首相細川護熙、篆刻大家小林斗盦等眾多名流和藝術家都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藝術的愛好者,他們時常與志倫博古論今,談藝寫書,并成為他一生都難以忘懷的良師益友。對于這些日本友人能如此喜愛和熟識中國的古董和漢詩學,志倫深受感動,并為之尊敬。

  由于一直穿梭于祖國與日本之間,對于兩國的古董市場頗有研究。1995年,他接受日本藝術新聞社《墨雜志》的邀請,與日本書法家梅舒適老先生聯(lián)合編寫《古印材解說》、《中國古印材禮贊》、《印材余滴》等關于篆刻印章的書籍,他所收藏的部分印材和印章也收錄其中。這幾年,日本多家雜志社更是不斷邀請其撰寫相關中國古董市場和收藏界的文章,如《中國拍賣新事情》《中國富裕層喜歡書畫、文房四寶》、《西泠印社特輯》等。

  王志倫研究發(fā)現(xiàn),盡管眾多日本藏家和友人對于中國文化和古董研究有加,但由于文化差異和語言障礙,他們對于中國藝術品的價值理解還是存在一定誤差,很多物件的真正價值在日本并沒有得到正確的認知,價格也沒有在市場上得到應有的體現(xiàn)。例如,其師陳巨來先生的一方印章作品,在日本市場上僅以10萬日元(約合7000元人民幣)就可成交,而同樣的作品在中國的西泠印社拍賣公司一般都是1萬至2萬元人民幣起拍,而且文玩珍品、書畫精品往往能以超出百倍的價格成交。

  王志倫指出,近些年來很多友人和藏家都認識到,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了,對于文化和藝術事業(yè)也越來越重視,富裕階層開始收藏和投資文化藝術。所以,逐漸出現(xiàn)了眾多文物古董回流的現(xiàn)象。過去流向日本市場的寶物都紛紛回國。大家都意識到中國古董的市場是在中國而不是在日本。此時此刻,王志倫表示,他將更一步宣傳祖國的文化藝術,讓更多的珍品早日回到祖國的懷抱。

  盡管王志倫早已習慣20多年來在日本安靜安定的生活。很多親朋好友也都勸他加入日本國籍,但他只選擇了永久居留。他說:“我為自己是一位中國人深感自豪,而且非常厭惡‘歸化’這樣的字樣。”他認為,他的藝術天地只會在中國。落葉總是要歸根的。這一點如同他對他的收藏一樣,多年的藏品最終也是要回家的。他說:“這20多年來,收到的這些文物都是中國的文化遺產(chǎn),應該屬于國家?,F(xiàn)在,我只是代為保管,今后終歸要將這些文物帶回祖國,捐獻給博物館。能在博物館內(nèi)將這些藏品展示于眾,是我的心愿。”


【編輯:棟棟】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