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介紹
2020年12月11日起,“玉汝于成——潘玉良的藝術人生” 展覽將在成都博物館三層臨展廳免費面向公眾開放。近百幅被潘玉良苦心留存、輾轉運送回國的珍貴畫作將與觀眾見面,其中包括油畫、彩墨、白描、素描等多種形式的藝術作品,不少為其代表作,更有一部分作品是首次向公眾展出。這些畫作,不僅體現了上個世紀初以來,中西藝術碰撞融合的高峰,也展現了一個女人用頑強不息的奮斗,尋找尊嚴與價值的歷程。
出身貧寒的 揚州繡花女
潘玉良1895年出生于江蘇揚州一個貧窮的家庭,一歲時父親去世,八歲時,貧困和勞累又奪走了母親,她不得不被寄養(yǎng)在舅舅家中,幾年后被嗜好鴉片的舅舅賣到安徽蕪湖,淪落底層。直到十八歲遇見當時任蕪湖海關監(jiān)督的潘贊化并結為伉儷,她才重獲新生。
在潘玉良苦難的少女時代,學做當時流行的絲絨和刺繡也許是她少有的樂趣,她也上過刺繡學校,艷麗精美的繡品在無形中開啟了她的繪畫潛能,為她日后藝術風格的形成埋下了種子。
上海美專的 第一批女學生
1920年,中國第一所現代美術??茖W院——上海美專破天荒地招收第一批女學生,潘玉良成為首批十二名女學生中的一員。
當時,絕大部分的女子都是“目不識丁,足不出戶”,能夠進學校讀書、學習藝術的女性,多來自書香門第或富裕家庭,出身寒微、幾近文盲的潘玉良獲得這樣的學習機會,格外勤奮努力。上海美專曾因使用人體模特引起巨大的風波,但校長劉海粟和師生們頂著巨大的社會壓力,照畫不誤。
即使是辦學環(huán)境如此開明的學校,也因好事者翻出潘玉良的出身為要挾而將她勸退。作為一個曾經淪落的卑微女子,潘玉良屢遭挫折和打擊,舊身份的陰影如影隨形、無法消弭。但生性倔強的潘玉良并不愿屈服放棄,她同年即考取了法國里昂中法大學,在毫無語言準備的情況下奔赴法國。
獲意大利教育部獎學金的 中國女畫家
到達法國后,潘玉良幾度轉學,從里昂大學藝術科到巴黎國立美術??茖W校,再到意大利皇家美術學院,只為“平面立體兼攻,繪畫雕塑并舉” 。
難以想象這是一個沒有多少外語底子的女留學生能做出的大膽舉動,在這背后,是她性格里的“蠻性”,一種掌握自己命運的毅力和決心。由于成績優(yōu)異,她獲得了意大利教育部獎勵的津貼,作品參加意大利國家展覽會,成為第一個獲此榮譽的中國女畫家。
學成歸國后,她被上海美專、中央大學聘為教授,成為中國第一位高等美術院校的西畫系女性領導,并舉辦了第一次個人畫展,這也是中國第一次舉辦女性油畫家的個展。 同盟會的四位元老蔡元培、張繼、易培基、柏文蔚等聯名發(fā)表啟事,向世人推薦潘玉良。1937年南京畫展舉辦時,陳獨秀更送來題詞高度贊揚她的“新白描” 。
中國西洋畫家中的 第一流人物
雖然潘玉良擁有如此不同凡響的“朋友圈”,受到眾多名流大家的推崇,但在那個時代,作為優(yōu)秀的女性藝術家,她實際上無法與她同樣優(yōu)秀的男性同行平起平坐,世俗的壓力如跗骨之疽,令她不得不在十年后的1937年選擇自我放逐,出走海外。
旅居法國四十年,她多次舉辦展覽,收獲了無數榮譽,多件作品被巴黎現代美術館、塞努西博物館等機構收藏,登上藝術的巔峰,成為逆轉人生的贏家。
潘玉良始終堅持不結婚、不改國籍、不與畫廊簽訂協(xié)議的“三不原則” ,旅法期間,她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支援抗戰(zhàn)救亡的活動中,義賣作品、發(fā)表演講,始終保持著一顆赤子之心。
1977年,82歲的潘玉良病逝于巴黎,身著中國旗袍被安葬于蒙帕納斯墓地,與世界藝術、文化史上諸多璀璨的明星如莫泊桑、波德萊爾、薩特等同在。視藝術為生命的她,托友人將自己4000余件作品運回國內捐贈給博物館 ,一代傳奇潘玉良,終于借由作品葉落歸根。
潘玉良的一生,創(chuàng)造了近代中國藝術史上諸多“第一”,講述了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 的動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