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萬象共此時

開幕時間:2017-10-05

開展時間:2017-10-05

結束時間:2017-12-10

展覽地址:倫敦河岸街180號商店工作室

策展人:格雷格?赫爾蒂,奧西安?沃德

參展藝術家: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艾未未,阿洛拉·卡爾薩迪利亞,藝術&語言,科里·阿肯吉爾,托尼·克拉格,理查德·迪肯,娜塔莉·杜爾伯格&漢斯·伯格,西爾·弗洛耶,瑞安·甘德,丹·格雷厄姆,羅德尼·格雷厄姆,蘇珊·席勒,施拉澤·赫什阿里,安尼施·卡普爾,李禹煥,理查德·朗,哈龍·米爾扎,宮島達男,朱利安·奧培,勞拉·普羅沃斯特,瓦爾·肖基,勞倫斯·韋納,斯坦利·惠特尼

主辦單位:里森畫廊,黑膠工廠

展覽介紹


  “如今,世間萬象同時發(fā)生,我們的靈魂也合宜地走向電子化(時刻保持關注)。”
                                   ——約翰·凱奇,1966
  1967年,里森畫廊在貝爾街(Bell Street)成立,彼時,與凱奇做出上述現(xiàn)代性判語僅僅時隔一年。這句話也同樣適用于當下這個互通不息、憂心忡忡的時代。擷取個中靈感也為慶祝畫廊成立50周年,里森將攜手獨立藝術團體黑膠工場(The Vinyl Factory)特別呈現(xiàn)大型場外群展《萬象共此時》(Everything At Once)。透過畫廊代理的24位藝術家的新舊之作(過去50年中已有超過150位藝術家在里森畫廊舉辦過個展),這場大型群展旨在將半個世紀的藝術進程匯聚于同一屋檐下,回首過去,展望未來。
  不出凱奇所料,我們愈發(fā)生活在一個萬象共此時的時代,這種情況下概念不再是線性理性的,所謂遠距離也只需瞬間一擊便不復存在。今天的藝術,跟生活一樣,比以往任何時候更猛烈地從多種感官向我們發(fā)起沖擊,以摧枯拉朽之勢使時間和空間崩塌,化為各種經(jīng)驗、效果和事件。
  作為回應,里森畫廊50周年展覽《萬象共此時》無意成為一部編年史,亦非希望以百科全書的方式回顧畫廊自1967年以來的成就。更恰當?shù)卣f,此次展覽更像是一場內在緊密相連的旅途,通過展示45件作品,結合經(jīng)驗、影響、事件等議題喚醒及時性和不變性。此次展覽展示了里森畫廊在各個時期代理的重要藝術家們所創(chuàng)作的包括文字、裝置、繪畫、雕塑、行為藝術以及聲音等在內的作品。展覽以超大型的作品開頭,其中包括丹·格雷厄姆(Dan Graham)迄今為止規(guī)模最大的“館”系列作品之一--《炫耀身體》(Showing off the Body,2016)。這件作品是為時尚品牌Céline在法國巴黎時裝表演創(chuàng)作的。如果說這件由玻璃和不銹鋼組成的建筑介入反映并折射了觀眾以及展覽場地本身的粗野主義建筑,那么艾未未長達50米的壁紙裝置《奧德賽》(Odyssey,2016)則代表了在全球、過往以及仍然持續(xù)不斷的人類遷徙。這件作品同時也觸及了藝術家討論世界范圍內的難民潮所面臨的困境的最新紀錄片《人潮》(Human Flow)。
  展覽的大廳里展出了上個世紀最重要的雕塑宣言之一--安尼施·卡普爾(Anish Kapoor)的《在世界之邊 II》(At the Edge of the World II,1998)。巨型的圓頂懸浮在觀眾的頭頂,以看似不可能的方式遁入時間和空間;理查德·迪肯(Richard Deacon)則通過呈現(xiàn)《漠視》(Turning a Blind Eye,1984)--一個酷似莫比烏斯環(huán)狀的膠合板幾何結構以及不銹鋼墻上系列作品《無限》(Infinity)呈現(xiàn)了藝術家對于材料的物性和多樣性的詮釋。
  其他在過去50年里具有經(jīng)典意義或是在藝術家創(chuàng)作生涯中極具代表性的作品還包括羅德尼·格雷厄姆(Rodney Graham)1997年于威尼斯雙年展加拿大館展出的電影短片《惱人荒島》(Vexation Island,1997)、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1975年的電影三部曲:《解放思想》(Freeing the Mind)、《解脫身體》(Freeing the Body)和《釋放聲音》(Freeing the Voice)。相較于格雷厄姆電影里具有強烈漫畫感的視覺效果,阿布拉莫維奇的作品在檢視人類潛能的同時以更加具象的方式呈現(xiàn)人類的身體和思想。托尼·克拉格(Tony Cragg)在《大教堂》(Minster,1988)中拾得和改造的教堂尖塔與他親手制作的巨型石塊《工具》(Tools,1986)在泰晤士河上與倫敦這座城市匯合;朱利安·奧培(Julian Opie)展出的是1993年的早期混凝土賽道《想象你正在馳騁 (雕塑4)》(Imagine you are driving (Sculpture 4))以及兩件以第一人稱敘事呈現(xiàn)的電腦模擬駕駛動畫近作《隧道與夜晚的摩托車道》(Tunnel and Night Motorway (2016-17))。自1973年起就在里森畫廊進行展覽的藝術家組合藝術&語言(Art & Language)在影片《誰將能夠》(Qui Pourra,2008)中提出時間推移這一議題,指向消耗在工作室中的時間的同時也指向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積累起來的思考與想法。
  過去十年間里加入畫廊的藝術家,包括瑞安·甘德(Ryan Gander)、瓦爾·肖基(Wael Shawky)、哈龍·米爾扎(Haroon Mirza)、娜塔莉·杜爾伯格和漢斯·伯格(Nathalie Djurberg & Hans Berg)以及今年秋季剛宣布代理的藝術家勞拉·普洛沃斯特(Laure Prouvost)將展覽的時間線快進并延伸至今天,呈現(xiàn)了一系列從未在里森畫廊或是英國其他地方展出的作品。普洛沃斯特將年少時期的潛意識放置在她的迷幻公路電影《舔舐過去》(Lick in the Past,2016)中;甘德的機械人在引發(fā)情感共鳴的同時也為我們所有人勾勒了更美好的世界。娜塔莉·杜爾伯格的全感官四屏動畫《黑罐子》(The Black Pot,2013)被漢斯·伯格相似的沉浸式樂譜包裹了起來。
   《萬象共此時》這一主題所暗示的同時性和歷史全局性對于任何一個群展而言都是一個無法實現(xiàn)的命題,因此這次展覽試圖檢視個體作品中多重的模糊性與矛盾性、引述與解讀。在展覽第一層,西爾·弗洛耶(Ceal Floyer)的極簡作品《忙音》(Line Busy (UK),2011)安置在墻上,嗚嗚作響的揚聲器模仿著一通沒有撥通的電話,流露著拘謹?shù)挠哪?评?middot;阿肯吉爾(Cory Arcangel)那被黑客入侵的電腦游戲屏幕《MIG 29 蘇聯(lián)戰(zhàn)斗機和云》(MIG 29 Soviet Fighter Plane and Clouds,2005)既可以被視為一則政治寓言,也可以被視為模糊的夢境;阿洛拉和卡爾薩迪利亞(Allora & Calzadilla)的作品《太陽災難》(Solar Catastrophe,2012)則是利用太陽能吸收板創(chuàng)作的一張極簡硬邊抽象作品,它同時可以被看作對于可循環(huán)利用的能源所遺留下來的殘骸的諷刺。
  為此次展覽專門新創(chuàng)作的作品包括理查德·朗(Richard Long)長達60米的泥土新作。藝術家以自己的手沾進雅芳河的淤泥中直接在墻上創(chuàng)作;李禹煥則是在理查德·朗的作品對面進行極簡藝術風格創(chuàng)作,他的多層次筆觸被作為時間和地點的標志;斯坦利·惠特尼(Stanley Whitney)的全新繪畫組合則是為這個較有詩意、也更具冥想性和哲學性的章節(jié)完美地收尾。
  展覽的頂層融合了不同的語言和聲音。瓦爾·肖基的《Al Araba al Madfuna III》(2015)是藝術家這一史詩般電影三部曲的終章--這是一部由孩童演繹的埃及寓言故事。蘇珊·席勒(Susan Hiller)在《頻道》(Channels,2013)中呈現(xiàn)了以100臺電視機組成的墻--記錄著曾經(jīng)游走在瀕死邊緣的人們,或是那些聲稱曾經(jīng)瞥見來生的人們的故事。哈龍·米爾扎將另一位對于樂譜和符號語言頗有興趣的藝術家的譜曲進行了轉譯,創(chuàng)作了名為《霍維茨的密室》(A Chamber for Horwitz,2015)的聲光電展空間;施拉澤·赫什阿里(Shirazeh Houshiary)的裝置《呼吸》(Breath,2013)將四大宗教的圣歌重新轉化成為具有冥想性質的圣殿。在宮島達男(Tatsuo Miyajima)的《時間瀑布》(Time Waterfall,2017)里,一根布滿隨機數(shù)字的立柱不僅代表了人類生命的輪回,也代表了時間的推移以及無論是在過去,還是現(xiàn)在時間之于紀念的徒勞。
  展覽信息
  免費開放,另有電梯可供有需要人士優(yōu)先使用
  開放時間:2017年10月5日至12月10日;每周二至周六,中午12時 至下午 7時;周日,中午12時至下午6時
  地址:倫敦河岸街180號商店工作室
  《萬象共此時》由里森畫廊的格雷格·赫爾蒂(Greg Hilty)和奧西安·沃德(Ossian Ward)與黑膠工廠一同策劃,并由一場黑膠工廠于商店工作室所策劃的一系列視聽項目之第一項:池田亮司的《測試圖第12》 (Test Pattern no.12)-- 一場由實時聲波生成的視覺圖案所組成的特定場域的視聽體驗作品將一起構成整個展覽。
  關于里森畫廊
  里森畫廊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和歷史最悠久的國際當代藝術畫廊其中之一。于1967年由尼古拉斯·勞格斯戴爾建立,它開創(chuàng)了早期最重要的極簡和概念藝術家生涯,如藝術和語言、卡爾·安德烈、丹尼爾·布倫、唐納德·賈德、約翰·萊瑟姆、索爾·勒維特、理查德·朗和羅伯特·雷曼等等。在它的第二個十年中介紹了英國和歐洲的一代重要的藝術家,當中統(tǒng)稱為新的英國雕塑家,包括托尼·克拉格、理查德·迪肯、安尼施·卡普爾、施拉澤·赫什阿里、朱利安·奧培。畫廊如今持續(xù)支持新一代青年藝術家包括科里·阿肯吉爾、娜塔莉·杜爾伯格和漢斯·伯格、瑞安·甘德、哈龍·米爾扎等等透過兩個在倫敦和兩個在紐約的空間,畫廊目前支持和開發(fā)54位國際藝術家。
  9月將發(fā)行一本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書籍以紀念里森畫廊的這50年歷程。由荷蘭著名設計師Irma Boom擔任美術指導,近1000逾頁的畫冊內以字母A到Z的順序通過文獻、文字、圖畫、照片等其他形式,將所有曾在里森畫廊舉辦過個展的藝術家包羅在內。
  關于黑膠工場
  黑膠工場(The Vinyl Factory)創(chuàng)立于2001年,旗下?lián)碛谐尽⒑谀z壓制廠、 唱片行Phonica和音樂雜志《FACT》,同時也開展各類視覺藝術活動,包括新的藝術委約項目、展覽和促成音樂人與當代藝術家的跨界合作。
  黑膠工場廠牌除了發(fā)行各類音樂人與藝術家跨界合作限量版專輯,也舉辦各類活動和表演。其發(fā)行的藝人包括:Daft Punk、Christian Marclay、Massive Attack、Eddie Peake、Roisin Murphy、Dinos Chapman、Florence + the Machine、Maurizio Cattelan、Pet Shop Boys、Martin Creed、Bryan Ferry、Giorgio Moroder、The xx等。
  黑膠工場在“商店工作室”(180 The Strand and Brewer Street Car Park)策劃了一系列現(xiàn)場視聽體驗項目,包括《無限組合:當代聲音與圖像》、以及Ragnar Kjartannson的《尋訪者》(The Visitors)、池田亮司的《超對稱》(supersymmetry)、Carsten Nicolai的《單色》(unicolor)和Richard Mosse的《飛地》(The Enclave)等作品的英國首映。
  黑膠工場還與威尼斯雙年展、海沃德畫廊、巴比肯藝術中心、邁阿密海灘巴塞爾藝術展、蛇形畫廊等頂級藝術機構廣泛合作。亮點項目包括在商店工作室舉辦的《無限組合》、Jeremy Deller在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英國館內上演的“英國魔法”(English Magic)、Christian Marclay在白立方Bermondsey空間舉辦的大型展覽和美國多媒體藝術家Doug Aitken在巴比肯藝術中心舉辦的《站到站》展覽(Station to Station)等。
  關于商店工作室
  商店工作室(The Store Studios, 180 The Strand)創(chuàng)立于2016年10月,其建筑空間具有典型的野獸派風格,是一片獨特的集創(chuàng)意空間和播音室于一體的園區(qū)。由海沃德畫廊和黑膠工場聯(lián)合主辦的開幕展《無限組合》備受贊譽,獲得了良好的反響。
  商店工作室是倫敦時尚周的新主辦地,此前還曾先后與路易威登、移動博物館、拉扎里季斯畫廊、Punchdrunk劇團合作辦展。此外,園區(qū)內還集結了Dazed Media、黑膠工場、The Spaces和《FACT》雜志等創(chuàng)意公司。
  商店工作室最初于2015年2月在柏林Soho House誕生,以推動藝術、文化、美食、時尚的跨界合作與交融為宗旨,目前擁有3處空間。商店工作室創(chuàng)意總監(jiān)Alex Eagle表示:“所有的空間,其未來必然是現(xiàn)場體驗和外向型傳播體驗相結合。”

作品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