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觀:朱雅梅個展
開幕時間:2015-10-10 16:00:00
開展時間:2015-10-10
結束時間:2015-11-11
展覽地址:華府藝術空間,上海市普陀區(qū)莫干山路50號4號樓217室
策展人:吳放
參展藝術家:朱雅梅
2015年10月10日,華府藝術空間有幸與當代水墨女藝術家朱雅梅攜手,打造“游觀:朱雅梅個展”,呈現出這位溫潤如玉的藝術家用水墨在宣紙、絲綢等傳統材質上表現的山雨空蒙。朱雅梅的水墨清濛淡雅,在空靈與恬淡間,把女性柔軟和堅韌、藝術家敏銳的特性淋漓暢快地表現出來,不掩天性,毫無矯飾。她的水墨山水所傳達出的精神氣息,是對中國古典文人山水的繼承與發(fā)展,將傳統的山水程式提煉出獨具特色的個人視覺表達,畫面中的山、水、樹、人都籠罩著悠長的水墨韻味。她的簡略用筆,將雖為傳統創(chuàng)作題材的山水、民居,轉化為富有朱雅梅風格的水墨,成為耐讀耐看的具有當代筆墨特點的作品。本次展覽將在華府藝術空間持續(xù)到11月11日,歡迎各界人士前來觀賞。
【展覽前言】
像這樣靜靜的“觀”
文/吳放
我是一個相當“信緣”的人。我相信,認識一個人,了解一個人,直至和一個人深交,這都是“緣分作祟”。與朱雅梅的相遇,更令我對此深信不疑。跟很多人一樣,最初開始留意朱雅梅,是因為她的父親朱振庚。在朱雅梅的作品里,你能看到其父帶給她的繪畫之樂??梢哉f,朱雅梅面對繪畫的意猶未盡和自然從容,是她最初打動我的契機。真正與朱雅梅認識和熟識,還是通過我們華府藝術舉行的“極光墨海南極低碳之旅”。在這次旅行中,我與她共同分享南極的壯美與珍貴,我見證她鋪紙?zhí)峁P下的感觸良深,聆聽她感性流淌時的細膩深沉。這樣的朝夕相處,讓我對她有了更深的認識和交往。這也讓我亟不可待地希望將這位藝術家的可貴分享給更多人,將這位藝術家的精神傳遞給更多人。“游觀”由此應運而生。
此次展覽取名為“游觀”。初讀表面詞義,或許很多人會簡單地以為這場展覽是朱雅梅游歷后創(chuàng)作的一次呈現。但本次展覽的立意,絕非在此。“游觀”展現的是朱雅梅面對世界的獨特觀看方式。朱雅梅筆下的山水,從來不缺乏個性。簡化山水的造型,通過墨色的變化有力渲染意境。朱雅梅的繪畫,讓你感受到濃濃的古典神韻,但深讀之下,又能感受到她以現代語境出發(fā),通過自身的獨特解讀,將“山水”以另一種表現意味呈現在觀眾眼前。似遠似近,似現似非,朱雅梅“山水”營造出的禪意與可讀性,也將“山水”的指向升華為一種處世“哲學”。這也是“觀游”所希望呈現的第二點,即朱雅梅由繪畫生發(fā)的“世界觀”。朱雅梅曾經說“燦爛之極歸于平淡”。于是,在她的作品里,你能簡單地感受到藝術家滲透在作品里的安靜與平淡。沒有濃重的色彩,沒有強烈的沖擊,沒有追名逐利的塵濁,沒有不安于世的焦躁。她的作品,仿佛是細雨蒙蒙下的清新悠閑,仿佛是日落黃昏下的溫馨恬靜。她讓我們藉由她的作品,重新審視這個浮華急躁的世界,以及置身其中的我們的心境。讓我們試著在她的“山水間”收獲一份平淡的可貴,經歷一次安靜的沉淀,感受一份自然的吸納。這亦是朱雅梅的作品最為吸引我的地方。當然,“游觀”可以被視為一次喚醒。作為與她同行參與“極光墨海南極低碳行”的同伴,我欣然地看到,這場旅行所給予藝術家的深刻感想與啟迪。她的新作讓我再次重溫初登南極的驚喜與崇敬。“此刻萬籟俱寂,風兒平靜,野獸和鳥兒都沉沉入睡。點點星光的夜幕低垂,海洋靜靜躺著,沒有一絲痕跡。”朱雅梅繪下了她心里“山那邊”的景,卻激發(fā)了多少人心里無法忘懷的那一“境”。
長久以來,華府藝術空間一直致力于推動當代水墨的發(fā)展,為更多藝術家創(chuàng)造寶貴的實踐和創(chuàng)作活動。作為華府藝術空間的一員,“游觀”讓我再次感受到這份堅持的意義和責任。此次展覽朱雅梅攜新作“山那邊”亮相華府藝術空間,是藝術家的新一次“出發(fā)”,也是我們的再一次“傳遞”。讓藝術家有機會向更多人展示她的作品,讓更多人有機會遇見他們的藝術良緣,這一刻,我越發(fā)沉迷于這種使命感中。
茨維塔耶娃在《像這樣細細地聽》中寫下這樣的詩句:“像這樣細細地聽/如河口/凝神傾聽自己的源頭/像這樣深深的嗅/嗅一朵/小花/直到知覺化為烏有”。真心希望,這場展覽就像這首詩所給予我的感觸。能讓每個人深深的嗅到來自“山那邊”的意蘊,細細的聽到來自藝術家和我們每個人心中的“游觀”!
2015年8月24日
【展覽學術文章】
游觀之境
江梅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正值國內“新文人畫”興盛之際,朱雅梅帶有濃郁探幽訪古美學意境的山水作品就曾引起藝術界、尤其是水墨畫界的很多關注。其古樸簡約的筆法,獨特的水墨暈染效果,以及看似輕松隨性的畫面構成,將自然山水、塔寺廊橋、樓閣庭院、室內戶外乃至活動其間的人物,交待得一派古雅天真卻又不乏今人的活潑生動。她的水墨語言和畫面追求的意韻、情境,顯示出一種“似古實今”的新的水墨傾向,即表面看似古意盎然,實則畫面構成、筆墨效果、觀看方式都是現在時的、現代人的。所以,看雅梅作品的感覺很通暢,沒有所謂的文化阻隔,觀者會很自然地被吸引進畫面所營造的那種“世外桃源”或類似“烏托邦”的意境與氛圍中,體驗到悠游于神秘的古今天地之間的愜意與快慰。在我的印象中,跟同時期其他水墨畫家的作品放在一起,雅梅的山水總是顯得很特別,她的畫面圖式和氣息,幽深微茫的影調,一下子即能被辨認出來。
故園系列、聽雨、游園、歸園、田園、競舟、泛舟、塔歌、探幽、古橋、古道、好地方、老房子、花兒、憶江南……一個個充滿古典詩意的名字,一幅幅滿溢古典時代美好生活意趣的畫面,令人于靜謐之中感受到內含的活力,于暗幽之處體味到微妙的光芒,無論是尋幽訪勝、追先思賢,還是放歌自然、浪跡山水,時而曲徑通幽,時而豁然開朗,畫家以自己的藝術方式構筑了一個神思可居可游的、文化意義上的故國家園勝景,一方生活于今天這個喧囂時代的現代人心向往之的精神樂土。
九十年代以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雅梅的山水大體上看還是近觀式的,貼近“生活”、并帶有一定敘事性的,雖然此生活非為現實只是畫家夢想中的,有著幽暗的光、虛渺的氣、模糊的形,但它無疑卻是生動的、氣韻流轉的,在古雅神秘的氛圍中它還傳遞出一種純然親切又可愛的情感來,讓我們?yōu)橹心钆c沉醉,想象自己就是那畫里黑色點景人物中的一員,可以盡情地遣興、暢玩與悠游。這是與欣賞傳統山水畫的感覺既相似又不同的地方。因為,面對傳統山水我們很清楚它的時間是過去性的,它是來自另一個時代的藝術,而雅梅畫面?zhèn)鬟f的氣息卻令我們感覺既遙遠又親近,既似曾相識又似是而非,其中古今的界限是不分明的,是完全融合的。
如果說九十年代以來朱雅梅的作品具有“生活化”和敘事性的特征,那么2013年以來的作品則呈現出某種新的傾向,依然是表現山水,然而山水與人的關系卻發(fā)生了改變,人在或不在其間以及人的活動,似乎都不再顯得那么重要,山水成為被表現的主體,對山水自身的描繪即可完成畫家內在的藝術需求。理想中游山玩水、訪賢探幽式的文雅生活畫面漸漸退去了,取而代之的是高蹈而虛淡的精神性山水世界。云山、夏、觀、攬、寂、霧、山那邊、西行記、云起時……顯然,這樣的一些名字已排除了此前畫作命名里諸多的感性成分,不再令我們產生那種訴諸感官愉悅的文學性聯想。高山大川、云氣霧靄、深山古剎、江中獨釣、雪景寒江……概為一片虛空、平淡以至肅穆。畫家的筆墨亦更為簡約放逸,如果沒有摻了墨的赭石、青綠色彩的添加來豐富畫面的色象與層次,雅梅這個系列的新作恐怕真要用枯淡,甚至寂滅來形容它的意境了。還好,有了沉郁含蓄的色彩加入;還好,某些畫面中尚留有旅人的蹤跡;還好,水、墨、色暈染微妙,氤氳開來仍可感觸生機暗流。因而,這些畫面中的山水,除了引人作“形而上”的觀想玄思,仍然會激發(fā)起觀者游歷其間的興趣。只是,這樣的游歷與過去相比顯得更為出世,更為超凡脫塵、不食人間煙火。古人云:“行至水窮處,坐看云起時”。雅梅說:“我喜歡心性的自然流露和自然純凈的感覺,我自己期望能從畫中顯露出來。所有的畫面語言應該和心境有關”。
雅梅的山水是在今天的角度回望理想中的古典而產生的。如果說前期作品表現的是作為一個現代的文人藝術家對于曾經有過的精致典雅的古代文人生活的追慕與懷想,那么近期作品似可理解為她一直以來心性修為、心境歷練的映照,自然山水和畫家內在的精神山水或曰觀念山水,彼此重疊,互為印證,自成一體。其語言表達的方式除了最為誠篤地針對傳統山水筆墨性情的研究(尤其是對于自己喜愛的倪云林和黃公望的山水的深入臨?。?,遵循寫生的傳統(對自然、人文風物的直觀感受與體悟),還有在今天的時代背景下所接觸、吸收到的各種其他的中外視覺藝術形態(tài)和語言方法。雅梅的智慧在于她對不同文化藝術資源的吸收與過濾都非常自然,她畫中與傳統山水的區(qū)別,如對現代構成、光色、肌理、痕跡等方法的借鑒和吸收,通常是不著痕跡的,而某些畫中景物的處理如1990年代中期的《歸園》、《競舟》等作品也會令人暗自聯想到漢畫像石和敦煌壁畫中山水的一些表現。然凡此種種,亦大多是在細細研究分析其畫面時才會令人思量。實際果真如此嗎?畫家似乎也未曾給出過確切答案。由此,也盡可以讓有興趣的觀者放開來思索。不過,吸收也好,借鑒也罷,在雅梅的畫面中這一切都是隱性與潛在的,當它們與自我的感知互相融會化合,再自然流淌于筆端,即不分彼此而渾然天成了。所以,雅梅的作品看起來既不很傳統,也不很現代,或者也可說既傳統又現代,其間的分寸拿捏真是恰到好處。這怕也是雅梅作品的筆墨、形式以及氣韻、格調讓人感覺很舒服的原因所在。
雅梅曾說:“這些山水是我心中營造的一片‘好地方’,我希望能暢神其中”。話語背后,一副神情悠然篤定的美好面容嫣然浮現。好吧,那些幽遠而神秘、恬淡又美好、虛空而靜寂的“好地方”,就讓我們靜下心來,從容入境,且游且觀,領略那一路的好山好水、好風景。
2015年8月31日于滬上忻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