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介紹
郭鳳怡從自身知識儲備中選取了大量中國元素加以利用。其繪畫的主題包羅萬象,涵括了人體、神經(jīng)系統(tǒng)、易經(jīng)、歷史、生物、天文、地理等,從時間和空間雙重層面向我們展現(xiàn)出屬于她個人的世界觀。
“郭鳳怡:山水相”精選郭鳳怡水墨宣紙作品15件,創(chuàng)作年代橫跨1990年至2006年,涉及題材主要有歷史及文化或宗教人物,比如《軒轅》(1990)、《達摩No.1》(1998)、《自由女神》(2003)及《孔圣人》(2007)等,還有山水景觀,比如《瀘沽湖—假如女人統(tǒng)治世界》。郭鳳怡與長征的第一次合作是2002年的“長征計劃-一個行走中的視覺展示”的第六站瀘沽湖,一年之后她展開以“長征”為題的彩墨創(chuàng)作,耗時七年完成了長達22米的《郭鳳怡繪長征》,這也是郭鳳怡現(xiàn)存作品中尺幅最長的作品。做為此件作品的首次公開展出,作品的特殊長度帶來了陳列上的挑戰(zhàn),也引發(fā)了一連串如何觀看郭鳳怡作品的思考。
雖然郭鳳怡作品的題材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但是最終落實在紙上時,郭鳳怡將大部分主題都擬人化,尤其是宣紙或卷軸的作品。這造成了雖然創(chuàng)作主題不同,但是視覺上的印象很相似。比如,畫作中僅有一個主體,在這個主體中通常可以清楚地辨識出頭或臉的形象,而根據(jù)臉的形象五官及畫作上的文字或落款,提示了這些作品豎幅的觀看方式,這也是傳統(tǒng)展示肖像的方式。因此,若純粹以視覺的角度來判斷,郭鳳怡的多數(shù)作品都可被解讀為“肖像”。然而,郭鳳怡的創(chuàng)作方式與山水畫的傳統(tǒng)又有契合,尤其反映在宣紙的作品上。宣紙是郭鳳怡創(chuàng)作主要的載體,而這個載體無限延伸的性質也允許較隨性的創(chuàng)作方式,使郭鳳怡畫作內(nèi)容得以隨著創(chuàng)作的時間和進程無限延展,最終造成以尺幅和比例而言,她的作品多細長如同山水畫。因此,若從視覺感知入手,郭鳳怡的作品大多應該以肖像的概念來觀看,也就是選用豎幅的布展方式;若從創(chuàng)作方式入手,則應該以山水畫的概念來欣賞,并采用橫幅或平放的布展方式。
“山水相”包容了這兩種觀賞角度,在布滿豎幅肖像的展覽中同時也容納了山水畫橫幅懸掛或平放的展示方式,兩種觀看方式的錯置期待能為觀者帶來對郭鳳怡作品新一層的理解和觀看經(jīng)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