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太平:靈薄
開幕時間:2025-03-13 15:00-18:00
開展時間:2025-03-13
結束時間:2025-04-25
展覽地點:之谷
展覽地址:北京市朝陽區(qū)廣澤路2號慧谷根園仁愛胡同三號
策展人:李佳
參展藝術家:曹太平
主辦單位:之谷
曹太平:靈薄
撰文:李佳
古老的信仰中,大多數(shù)凡人的靈魂要去的地方,正是靈薄,它介于地獄和天堂之間,無罪而等待得救的靈魂于此徘徊。靈薄是永恒的臨界地帶,它既不屬于此生,亦不屬于來世,它是確定事物進入未知領域的交界之處,是邊緣,過渡,也是永遠的延宕和懸而未決。在但丁筆下的神學地理中,靈薄呈現(xiàn)為幽冥世界中最靠近天堂的那一圈,走到人生中途迷失的詩人,正是在這里與維吉爾和無數(shù)圣賢的亡靈相遇,讓他流連于此。靈薄是塵世靈魂的一種命運:它們被許給無主之地自由的流亡,沒有目的,也沒有終點。靈薄的時間是永遠的此刻,它的方向是無始無終的回環(huán)。
而在今天,靈薄的故事在當代人聽來或許更像一個關于藝術的寓言。后者應許的世界不從屬于任何一種確定的秩序,橫亙于塵世的流變和彼岸的永恒之間,我們只能無限接近,但永不能抵達,占有和完全地把握。
它從混沌黑暗中超拔,但絕非不雜一絲蔭翳,它混雜了光和影,造就出一個形象。在有情世界中,它是我們可以走得最遠的、最接近精神的邊界,而它也是來自無形的,不可把握之存在,照見此世莽原的一道具體的光。靈薄在混濁的塵世,和終極超越的兩極之間保持著張力,與其說它是宿命,不如說是心靈能創(chuàng)造的空間。
在曹太平的畫面上,我們窺見了這個與塵世和超越相通的雙重意象。顏料像旋風和云團一樣在畫布上涌動,盤旋,集結,彌散。一切被首先交付給了運動,形態(tài)各異的筆觸帶著不同的節(jié)奏,調性和強度,從畫布的各個角落升起,它們的出現(xiàn)和消失不可預期,不遵循任何規(guī)定的方向。在深黯的底色上,它們像輕盈的氣旋升起,帶著明亮的歡快之感向觀者的眼前涌來(《語言風暴M—2》);或是從畫面的邊緣翻轉著向對側蔓延過去,像海上不辨方向的巨浪(《絮語3》);抑或是從濃重黑暗中穿出,從四面八方撕開這隔絕視線的霧靄,將電流一樣強烈的形象刻印于天幕(《群啟4》)。靈魂的世界被藝術家想象為一刻不停的運動、蛻變、開裂和更新的力場,而非靜止與永恒的沉睡。但這運動并非朝向一個遠離塵世的天堂,或一個絕對意義的彼岸。相反,它自己即是目的。像那些掙扎簇集和旋升的筆觸所暗示的,我們的心靈總是內(nèi)在地永不止息于這個有限的實存,像是聽從看不見的召喚,向上超撥,擺脫塵世的牽引,形體的束縛,物質的重量。然而心靈需要一個形象才能棲居,像精神需要借助于物質來安放它自己。凝結于繪畫表面的,顏料干燥的,顆粒的質感,以及細小的刮擦痕跡提醒我們,畫布仍是一方物質性的平面,它打開的是想象與現(xiàn)實的居間狀態(tài),一個不穩(wěn)定的空間,也是蘊藏潛能的地帶。
比起確定的答案,曹太平更傾向于提示潛在的可能性。這些繪畫更接近音樂的品質,我們可以自由地聯(lián)想,猜測,辨認,但所有具體的事物在這里只是一種跡象,一個訊息,一種流動。特別是在最近的系列,如《絮語》或《神圣之愛》中,從充溢在畫面的色彩風暴中,無數(shù)細小的刮痕從分散各處的氣旋中心透出,簇集,伸展和呼應,像是一叢一叢被風吹動的植物。于是,我們一度以為是風起云涌的天空,倒轉成為了腳下的大地。在這些畫面中,無論多么熟悉,喚起親近感的形象,似乎都被有意保留了向另一個方向轉化,生成和流變的可能。它們的運動、韻律和相互作用,仿佛在畫面的空間中表演著無窮的自然氣象,像是蒸騰的云,密集的雨,起伏的海浪,洋流與渦旋,讓一切處于不可測的臨界狀態(tài)之中??臻g在形象的運動之中生成,而形象則從既存秩序中抽離,朝向變化,未知和無定形敞開。或許他更愿意讓畫面成為一種動態(tài),一種無定法的變量,而非被名詞或概念所確定和捕獲。
然而在這極端的自由運動中,曹太平加入了最平凡,沉重和混濁的東西。在大量畫面中,他用大筆蘸著泥土揮灑過那些輕靈的顏料形成的云蒸霞蔚,以及精美的筆觸所塑造出的婉轉玲瓏。粗重的泥土帶著未篩盡的顆粒,牢牢地鋪在畫布上,仿佛在暗示所有超越和飛升之夢,最終仍是要回到這里,回到大地,生命的源起之處。在《無序——大地》系列中,他甚至將畫布換成了一方黑色的馬皮,用低熔點金屬在上面烙下河床一樣蜿蜒的明亮痕跡,或是淺淺刮擦出胚胎一般游動的形體,再或是用新綠的顏料在漆黑的毛皮上留下一連串柳葉的形狀,似在暗示生命最原初的涌動和氣息。曹太平從不諱飾繪畫同他的經(jīng)驗、記憶和身體的關系:在鄉(xiāng)村的土地上成長,目睹和體驗著播種,翻土,收割,種種勞作的姿勢,這些動作在天地之間以最日常的形式重復著,但它們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們將人與世界縫合在一起。對于土地的最切身的感知,解釋了在曹太平的繪畫中反復出現(xiàn)的種種自然氣象,在他看來人之存在的意義,就寄寓在同風土、草木、波流、云霞的相依共存與彼此照見之中。
這也是為什么在他的畫面中并沒有一個中心的形象,或層級秩序的經(jīng)營,一切以無中心的方式彼此平等地彌散,應和,影響。他習慣的繪畫方式,并不是立于畫板前,而是像農(nóng)人耕種一樣,將畫板攤放在地上,附身圍繞著畫面創(chuàng)作/勞作。如果說從立起的畫板開始,標識了主體與客體,創(chuàng)作者與對象的分離,那么畫板再次被放倒,平行于大地,似乎暗示了另一種關系的開始:創(chuàng)造形象的手勢,同播種生命的手勢重合,創(chuàng)造則成為一種真正的勞動。正是在這最平凡,最日常的地方,靈魂的諸種壯美風景才得以升騰。曹太平坦承那些精美的畫面效果往往是用最粗樸的工具達成的,比如掃帚,比如鐵絲,甚至是手指直接涂抹。他的新系列即以《播種》為名,像是一個暗示。的確,如果沒有泥土,大地將無以滋養(yǎng)生命;而如果沒有塵埃,我們也不能看見云朵,電流和颶風。繪畫正是這樣懸系在塵世和超越的兩極之間的臨界線,畫家跟從靈魂的沖動,向未知的方向而去,而那涌動和飛離,不過是為了再一次回到這個無深度的,內(nèi)在的平面,擁抱色彩、運動和強度所允諾的意義。
關于藝術家
曹太平
1986年生于中國徐州
現(xiàn)生活并工作于上海和柏林
2015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第四工作室,獲碩士學位。曹太平的繪畫關注日常勞作的姿勢特征,意圖從身體的勞作與器具的協(xié)同中獲取自我表達的合法性根源。他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自于童蒙時代的書法練習、符號交流的陌生化效果,以及哲學家維特根斯坦關于“不可言說之事”的謹慎品質,其創(chuàng)作核心是以生命經(jīng)驗來調配勞作姿勢的繪畫潛能,并以此表現(xiàn)出關于對話或對峙的交互主體性。此外,在綜合材料的作品中,曹太平還關注農(nóng)業(yè)與工業(yè)的交叉地帶。在他看來,農(nóng)耕文明中的焚燒具有詩意的風味:黑色的皮毛既是對于土地的翻轉,也是星空的映射,而其他人工技術材料則是某種它異經(jīng)驗的入侵物。這些綜合材料作品是藝術家遷徙痕跡的記憶回溯與對土地經(jīng)驗反思的另一種表達。
關于策展人
李佳是一名生活在北京的獨立策展人。
她的策展實踐關注參與式藝術、空間和社會實踐、以及中國當代藝術歷史的再敘述。她曾任泰康空間高級策展人,佩斯北京畫廊副總監(jiān)。她策劃的部分展覽包括“步行指南”(長征獨立空間,北京,2023)“張曉剛:蜉蝣”(龍美術館,上海,2023)、“轉角見!——當下青年藝術獎2022”(當下藝術空間,北京,2022)等。“饑餓地理”(泰康空間,空間,北京,2022)等。“饑餓地理”(泰康空間,北京,2019)、“制性造別”(泰康空間,北京2018)“漂流”(現(xiàn)代汽車文化中心,北京,2018)、“日光亭項目2016/2017”等。她于2017年獲第一屆Hyundai Blue Prize創(chuàng)意能量獎,于2021年獲亞洲 文化協(xié)會獎助,于2022-23期間任德英基金會首屆策展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