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裂的連續(xù)體
開幕時間:2025-03-09 15:00
開展時間:2025-03-09
結(jié)束時間:2025-04-09
展覽地點:聲音藝術博物館
展覽地址:北京市通州區(qū)聲音藝術博物館,分響吧三樓
策展人:成蹊
參展藝術家:Sara Christova、安寧 Ning An、李言增 LI Yanzeng、許瀚 Xu Han、楊堉 Yang Yu
主辦單位:別處文化
協(xié)辦單位:德威英國國際學校
藝術總監(jiān):渝兒
承辦單位:聲音藝術博物館
前言
《斷裂的連續(xù)體》
在這個技術加速、生態(tài)危機與文化沖突交織的時代,我們正生活在一個“斷裂的連續(xù)體”之中。
時間不再是線性的流動,而是被數(shù)字化、碎片化甚至虛擬化;記憶不再是個體或集體的穩(wěn)定敘事,而是被算法、媒介和權力重新編碼。時間在當代社會中呈現(xiàn)出多重維度。一方面,科技的進步讓我們能夠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記錄、存儲和再現(xiàn)時間;另一方面,這種技術的介入也使時間變得碎片化,甚至失去了其歷史的連續(xù)性與深度。
身體不再是自然的產(chǎn)物,而是技術與生物政治的戰(zhàn)場;地質(zhì)時間與人類時間相互碰撞,揭示出人類活動對地球的深刻影響;感知被科技重塑,文化在全球化與地方性的張力中不斷裂變與重組。身體作為感知的載體,既是文化的產(chǎn)物,也是地質(zhì)時間的見證者。
科技的發(fā)展不僅改變了我們與世界互動的方式,也重塑了我們的感知結(jié)構。虛擬現(xiàn)實、人工智能與生物技術正在模糊自然與人工、真實與虛擬之間的界限。在當代藝術的語境中,科技不再僅僅是工具或媒介,而成為了一種新的地質(zhì)層,記錄著人類身體與記憶的變遷。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化既在斷裂中重組,也在連續(xù)中裂變。地方性與全球性、古代與當代之間的張力,構成了當代文化的基本特征。藝術家將不同文化的符號與圖像并置,形成一種視覺上的“文化考古學”。這些作品不僅揭示了文化在全球化過程中的斷裂與融合,也暗示了一種新的文化可能性:在斷裂中尋找連續(xù),在差異中創(chuàng)造共通。
“斷裂的連續(xù)體”不僅是對當代社會的描述,也是一種哲學上的反思。斷裂與連續(xù)并非對立,而是相互依存、共同演化的過程。通過五位藝術家的作品,我們得以重新審視時間、記憶、身體、地質(zhì)、科技與文化的復雜關系,并思考如何在斷裂中尋找連續(xù),在不確定性中尋找意義。展覽邀請觀眾在感知與思考中,探索那些隱藏在斷裂中的連續(xù)性,以及在連續(xù)性中潛藏的斷裂,從而在紛繁復雜的現(xiàn)實中找到一種新的理解與應對方式。
成蹊
2025.2.14
藝術總監(jiān): 渝兒
詩人、策劃人、跨媒介藝術創(chuàng)作者
渝兒以多重的藝術經(jīng)歷介入當代藝術與寫作。她從舞蹈的身體語言中獲得靈感并延展到視覺藝術空間,再將感悟到的視覺經(jīng)驗轉(zhuǎn)換為文字形式的表達,以跨界、游離的方式探索藝術創(chuàng)作的邊界和多樣性,以實現(xiàn)個人獨特的表達方式。
她同時是一位詩人和詩歌活動策劃人,她連續(xù)九屆參與“北京詩歌節(jié)”獲“第七屆北京詩歌節(jié)金向日葵”獎,2021年當選北京詩歌節(jié)理事會主席。2019年參加哈瓦那國際詩歌節(jié),作品被譯成英文、西班牙文出版。并多次參與“天問詩歌節(jié)”、“青海湖國際詩歌節(jié)”、“成都國際詩歌周”等活動。并著有個人詩集《暮春秋色》、《燈光下》,詩合集《瑋經(jīng)與背面》。2024年創(chuàng)辦英國“露絲國際藝術節(jié)”。
?策展人:?成蹊
策展人、研究者、寫作者和社會劇場實踐者
他主要以策展、文獻研究、詩歌寫作、紀錄片制作、實驗表演、社會劇場等作為實踐方式。
他的研究領域主要基于社會現(xiàn)場觀察與歷史場域中的前衛(wèi)意識研究而展開,試圖構建歷史前衛(wèi)與當代前沿實踐之間的對話機制。他采用跨學科的研究路徑,常與不同領域的學者、創(chuàng)作者及基層勞動者展開深度合作。其長期研究項目以口述史與文獻學方法為基礎,挖掘和整理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的民間記憶、詩歌群落、前衛(wèi)藝術實踐及個人史,并將這些歷史素材置于當代全球化語境下進行批判性考察與實踐性轉(zhuǎn)化。
近年來,他的研究進一步拓展至跨文化語境下的青年文化自治、社群組織、藝術生態(tài)及前沿實踐等領域。并積極組織和參與當下那些“不可描述、正在發(fā)生和自然生長”的實踐活動。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他發(fā)起了《天演》、《烏合劇場》、《個人史》等系列實驗性項目。這些項目通過詩歌、身體、影像、聲音實驗、劇場實踐及社會介入等多元的“野生”實踐方式,試圖打破地域、文化、觀念與媒介的界限,將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前沿實踐者聯(lián)結(jié)起來,探索藝術作為表達媒介在今天更多的可能性
其主要策展與實踐項目有:《七十年代——詩歌、藝術、沙龍、知青記憶》(2015,北京)、《三月的末日,抑或四月的荒原——根子與中國當代詩歌譜系》(2016,北京)、《六、七十年代中國前衛(wèi)藝術群落——先鋒詩歌潛流》(2016,北京)、《70年代——悲壯的激情與詩歌、繪畫》(2016,北京)等。曾策劃的主要實驗項目有:《天演》(2020,北京)、《游戲劇場|個人史——“木蘭的故事”基層流動女性敘事》(2022,北京)、《烏合劇場:一起睡覺或不睡覺》(2023,北京)、《北京詩歌節(jié)|烏合劇場:多事》(2023,北京)、《露絲國際藝術節(jié)》(2024英國)、《山海圖志:逐浪1》(2024,海南)等。
參展藝術家及過往作品:
Sara Christova
薩拉·克里斯托娃 (Sara Christova,1994 年出生于保加利亞索非亞) 的創(chuàng)作涉及繪畫、裝置、表演和視聽媒體,探索現(xiàn)象學、跨維性和無地平線導航藝術。
Christova 的作品融合了另類的感知模式以及扭曲、衰敗和共鳴等概念,將哲學、物理學和數(shù)字文化融合在一起,批判了全球網(wǎng)絡文明的熵性。她將當代生活、精神和科學視為交織在一起的本體論敘事,這使她能夠通過我們當下無處不在的交叉點來探究這些框架的流動性和波動性。
Christova 的跨學科作品曾在英國、歐洲和東亞展出,尤其是在泰特現(xiàn)代美術館 Lates(CAP x Montez Press:Sonic Disruption,2024 年)、卡迪夫國家博物館(Museum Lates:Space,2019 年)和保加利亞國家文化宮(Millennial:Bulgarian Illustration,2017 年)。2016 年,她在卡迪夫藝術設計學院獲得了插畫學士(榮譽)學位,2023 年,她以優(yōu)異成績獲得了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的美術研究生文憑,并于 2024 年獲得了當代藝術實踐碩士學位。她的畢業(yè)作品 LOCUS SOLUS 在 ARTS THREAD 的 2024 年全球創(chuàng)意畢業(yè)生展的雕塑/裝置類別中獲得一等獎。
精選展覽 ?
2024:
?FURIES COLLECTIVE: One Extended Meditation?, Copeland Gallery, London, UK
?Gathering Mythologies: Waymakers without Memory?, Netil House, London, UK
?Reverberations?, All Is Joy Studios, London, UK
?Honeyed Violence?, FILET, London, UK
Uneasy in the Frame, Safehouse I, London, UK
?RCA2024?, Royal College of Art, London
?TATE MODERN LATES?, Tate Modern, London
?DUMP get-together!?, 32 Hermes Street, London
?CAP DADA Ball?, Royal College of Art, London
?OUT OF REACH: The Enigma of Consciousness?, Art in the Docks, London
?Beyond, and Within the Void?, Fitzrovia Gallery, London
?NEXA?, Indra Studios, London
?CAP CINEMA?, Genesis Cinema, London
AH~AH??, Pending Space, Royal College of Art, London
?Everything Must Go!**?, Cookhouse Gallery, London,
2023:
?CAPBARET?, Gorvy Theatre, Royal College of Art, London
?Prophecy of Future Extinctions?, Pending Space, Royal College of Art, London
?Mirror Mirror on the Wall?, IKLECTIK, London
QUINTESENTI, W1Curates Studios, London
2021: ?
?Simulacrum?, Gin House, Sofia, BG
?Bits of Personality Still Alive?, Derrida Centre, Sofia, BG
?Spring Awakening?, London Paint Club, Online Viewing Room
2019:
?Under The Counter Culture?, The Vicarage, Cardiff, UK (also in South Korea, Japan and Taiwan)
?Museum Lates: SPACE?, National Museum Cardiff, Cardiff, UK
?Stillness in Motion?, Blue Honey Night Café, Cardiff, UK
2018: ?
?Rogue Venus?, West Wharf Gallery, Cardiff, UK
?Open Thread?, Jacob’s Market, Cardiff, UK
2017:
?Millennial: Bulgarian Illustration?, National Palace of Culture, Sofia, BG
安寧 Ning An
安寧是一位跨學科藝術家,擅長通過幽默和詭異的形式創(chuàng)作裝置、動態(tài)影像和雕塑。碩士畢業(yè)于皇家藝術學院的當代藝術實踐,本科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數(shù)字媒體藝術。
安寧致力于探索人、社會以及藝術之間的聯(lián)系,關注個體之間的關系和情感紐帶他嘗試以自己為參考點和橋梁,深入探討每個人內(nèi)心深處的悲傷和焦慮。他的作品曾在皇家藝術學院、泰特現(xiàn)代美術館等場館展出。
負面反饋通常來自不屬于你的人。就像禿鷲不認為腐肉是垃圾,垃圾收集員不認為飲料罐是垃圾,藝術家也不認為塑料是垃圾。我們所擁有的是一個社會普遍且僵化的定義,即通過價值和功能的劃分來界定什么是垃圾。對于一袋垃圾而言,這確實是一種不公平的悲劇。也許其中一些會覺得它們依然有價值,但被誤認為沒有意義。這與我們?nèi)祟惡纹湎嗨?。當我們享受定義所帶來的便利時,也在承擔著其后果--將自己置于錯誤的供需關系中。即當我們定義垃圾時,也在定義自己。
他一直關注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不是物理環(huán)境,而是社會中的精神環(huán)境。他對城市生活中的壓力源以及人們所掙扎的問題感興趣,并嘗試提供解決方案。他的靈感來源于我的真實生活經(jīng)歷,我所見所聞,通常起點是自己和周圍的朋友和家人。他認為體驗是最重要的,因為如果沒有親身經(jīng)歷過某件事,那么就沒有資格去評判它。通過他的藝術,他旨在探討這些社會定義和關系,挑戰(zhàn)僵化的界限,邀請觀者重新審視他們對自身的理解。
李言增Li Yanzeng
聲音藝術家,電子音樂人 ,制作人。
作品涉及音樂,影像,裝置等。其創(chuàng)作遵循極簡美學,崇尚現(xiàn)場偶發(fā)及非敘事表達。
音樂現(xiàn)場呈現(xiàn)以硬件live為主,風格偏向于實驗電子,噪音即興,Techno等。
許瀚Xu Han
許瀚(北京,中國)從事作曲、音樂學、聲音研究、聲音藝術、即興行為表演??的螤柎髮W(Cornell University)博士。
作品曾由以下等知名團體、藝術家等演奏,它們包括:倫敦交響樂團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UK), BBC合唱團BBC Singers(UK), Wet Ink Ensemble(USA), 以色列愛樂室內(nèi)樂團Israeli Chamber Project(Israel), Composers Conference Ensemble(USA) with Conductor Vimbayi Kaziboni, Red Desert Ensemble(USA), Yarn/Wire(USA), Greg Stuart(USA), KOE DUO(USA), NOMON(USA), Manchester Camerata(UK),19 SoundLab(China), Tacet(i) Ensemble(Thailand), Cornell Festival Chamber Orchestra(USA), and RNCM Symphony Orchestra(UK)。
曾獲得以下機構、基金、獎學金等支持,它們包括:北京大學博雅基金、康奈爾大學Sage Fellowship全額博士獎學金、Otto R. Stahl Memorial Award(USA), Darmstadt Summer Course(Germany), Composers Conference – Fromm Found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Composition Fellowship (USA),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Panufnik Composers Scheme(UK), Cornell Council for the Arts(USA), Royal Northern College of Music R(RNCM)School of Composition(UK), RNCM School of Wind, Brass and Percussion(UK), Peking University Resources(Holdings)Company Limited(China), the British Composer Arnold Cooke Award(UK), and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Bursary(UK)等。
楊堉 Yang Y?u
楊堉,中央美術學院2021級雕塑系本科在讀。作品涉及雕塑、聲音裝置、空間裝置、行為表演和影像等。關注聲音語言的運用,聲音生成方法與空間裝置的關系,大量運用合成和采樣手段和自制聲音裝置打造聲音景觀和空間。
《山海圖志》第一回:逐浪 2024
花家地雙年展 2024
《時間養(yǎng)料》Enactment2024
斫木之辯 2024
廠域 GroundFestival 2024
電子薩滿 | 清華大學哲學戲劇節(jié) 2023
第九屆北京詩歌節(jié) 2023
約翰凱奇學術講座音樂會 | 中央音樂學院 2023
《曝書谷》開幕表演 北丘當代美術館 2023
別處|Elsewhere
“別處文化”是一個多元的實驗項目和文化廠牌,我們將以游牧和不定形的方式激活不同空間和場域,游走于藝術與各領域之間的模糊地帶,探索無限創(chuàng)造的可能性。包括但不限于藝術、寫作、電影、表演、聲音、肢體、建筑等任何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行為。目前推出五個項目:別處劇場、別處展覽、別處放映、別處詩歌、別處駐地。"
聲音藝術博物館|Sound Art Museum
聲音藝術博物館由洪峰和秦思源聯(lián)合創(chuàng)辦,由北京宋莊藝術發(fā)展基金會舉辦,坐落在中國•宋莊藝術區(qū),處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軸上。歷經(jīng)三年籌備建設,2023年3月29日,獲得了由北京市文物局認證的北京市類博物館資質(zhì), 5月3日掛牌成為北京援疆民族團結(jié)進步實踐中心,9月15日獲得科技館之城首批科技教育體驗基地稱號,12月獲得通州區(qū)科普基地稱號,2024年1月與斯瑪特教育集團達成深度戰(zhàn)略合作成為斯瑪特教育集團教研實踐基地。
北京德威英國國際學校|Dulwich College Beijing
北京德威英國國際學校成立于2005年,現(xiàn)有1600余名來自30多個不同的國家的多元化師生群體,學生年齡跨度涵蓋 3至18歲。
藝術作為北京德威五大教育支柱之一,是我們和社區(qū)合作、培養(yǎng)全球公民意識的重要媒介。通過展現(xiàn)世界級的表演,建立例如“藝術家駐留計劃”等開創(chuàng)性的藝術項目,我們的社區(qū)成員探索了豐富多彩的藝術文化形式,真切感受到藝術跨越文化、聯(lián)結(jié)人心的強大力量與作用——這也正是北京德威學生未來將要傳承的責任之一。
此次我們很榮幸可以參與“斷裂的連續(xù)體”展覽,祝賀參與創(chuàng)作的藝術家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