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土地之維 — 廣東水墨的六個樣本

開幕時間:2024-07-13 16:00

開展時間:2024-07-13

結束時間:2024-09-22

展覽地點:空間站

展覽地址:北京市朝陽區(qū)酒仙橋路四號798藝術區(qū) 中一街

策展人:付曉東

參展藝術家:陳劭雄&小沢剛、陳侗、羅慶珉、沈瑞筠、陽江組合、銀坎保

主辦單位:空間站

展覽介紹


土 地 之 維 —— 廣東水墨的六個樣本

文:付曉東

水墨作為一個來自于中國傳統(tǒng)所具有的獨特繪畫系統(tǒng),在面對中國與國際,東方和西方,傳統(tǒng)與當代等的不同語境和沖突之間,是一個特別復雜的問題。進入現當代以來,試圖調節(jié)矛盾,解決問題,探索各種可能性的人,一代一代,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面貌紛呈的個體。不同的文化系統(tǒng)與水墨進行對接和碰撞,不同的態(tài)度和立場,形成了一個多元化的水墨系統(tǒng)的現狀。有立足于傳統(tǒng)的復古派,有寓情筆墨的新文人畫,有吸收西方現代主義成果的抽象水墨,也有結合各種當代藝術方式的實驗水墨。

展覽所邀請的生活在廣東的藝術家大多有著“廣東快車”的當代藝術實踐作為基礎和國際藝術經驗,他們跳脫于水墨本體之外,更多的是持續(xù)性的用水墨作為一種中國特有的媒介進行當代藝術的表達,有著不同于主流體制和學院體系的“好”與“壞”,“高”與“低”的價值判斷,進行獨特的個體化的解構與革命。他們更關注于表達的內容和目的,關注于大的政治背景下的個體生命的真實經驗。本次展覽試圖呈現這六位當代藝術家的獨特案例來討論水墨的另外一種可能性。

空間站此次以“土地之維”為題,有幸邀請到陳劭雄+小沢剛(日)的合作,《廣東東京2》用“風箏”的水墨裝置的形式轉換天空和土地的關系。陽江組合多年以來從現場化和事件性的書寫方式進入,以偶發(fā)和破壞性的內容和形式,成為群體性的即興行為書法實驗的先鋒。陳侗從自己的生活記憶和“文化記憶”——連環(huán)畫——中抽取了“農業(yè)機械化”這一命題,卻將我們的目光帶往情愛以及人際。羅慶珉用一種直觀再現的方法,用超出常規(guī)的耐心與細膩,用繪畫固定田間地頭種菜所煥發(fā)出的此刻的光暈。沈瑞筠的《自留地》則用線條跨越互相重疊的多層空間,呈現出一個有機而互相依存的復雜生態(tài)。自然、鄉(xiāng)村和社會現場也是銀坎保的創(chuàng)作基礎和藝術問題的來源。他行走各處各地,讓自己的身體感受落入生活?;氐郊亦l(xiāng)的耕種的土地之上,把勞作和耕種作為一種生活體驗,用畫面講述著生活在土地之上的詩意。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