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黎朗:第三時間

開展時間:2024-04-21

結束時間:2024-07-28

展覽地點:謝子龍影像藝術館三樓6展廳

展覽地址: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區(qū)瀟湘南路387號

策展人:王璜生

參展藝術家:黎朗

主辦單位:謝子龍影像藝術館

協(xié)辦單位:千高原藝術空間

展覽介紹


2024年4月21日至7月28日,謝子龍影像藝術館將呈現(xiàn)展覽“黎朗:第三時間”,展覽由謝子龍影像藝術館學術委員會主席王璜生擔任策展人,將展出藝術家黎朗六個系列作品,是對藝術家創(chuàng)作生涯較全面的階段性的總結與回顧。作為一位以視覺表達與思考的觀念藝術家,黎朗的影像作品利用攝影獲得的圖像來呈現(xiàn)和現(xiàn)實錯綜復雜的關系,以及對歷史、記憶和社會的交錯的探索。

展覽前言

王璜生

黎朗是一位以視覺表達與思考的觀念藝術家,之所以說他是“以視覺思考”,即他執(zhí)著于視覺的認知與表達來探問生命、歷史、社會的問題,而這樣的探問與質疑歸結于一個抽象的觀念性的“時間”,在他的藝術經歷與作品中,始終貫穿著一條與“時間”交集的線索,若即若離地與空間、與個人、與情感、與錯覺、與現(xiàn)實等等構成一種觀念性表達,引發(fā)我們對相關問題的重新感知與思考。他的這種混雜著公共時間與個人時間,指向于穿越、模糊、混合的個人與公共、現(xiàn)實與非現(xiàn)實、歷史與記憶,交集著情感與思辨、觀念與超越的時間表達,我將之稱為“第三時間”。

在黎朗較早的作品 《彝人》 (1995-2003年),我們看到的是“時間”與“空間”的錯位引發(fā)的思考。在這里,一種凝固的時間的力量,在灰沉沉的大山濃霧中,古老的遠離文明世界的族群,安靜地近乎凝固地生活在一片安靜的大山之中,然而,外面來的文明新技術為這片土地帶來了好奇與新鮮,激發(fā)著人內心原有的欲望,這樣,在黎朗《彝人》系列作品,呈現(xiàn)的不僅是時間與空間的錯位,更是精神與欲望的錯位,引發(fā)著一種視覺感知的凝重思考。

《彝人》系列作品(左右滑動查看)

《30219天》 (2010-2014年)則是以身體的方式感知與表達時間與情感,感知與記憶的問題。他在每幅與父親相關的肖像、身體、物件、物象等圖像中,以書寫“父親”生命的30219天的數(shù)字行為過程,重構與父親之間的記憶、情感,甚至是肌膚的觸感知覺的“時間”關系。其實,在這樣的行為過程和圖像中,黎朗在《30219天》系列作品創(chuàng)作過程中,安安靜靜的用纖細的鉛筆寫上這30219天的數(shù)字,這是一個慢慢靜靜的時間過程,在這安靜慢長的時間過程中,用手,手的書寫,用筆尖輕輕的觸摸著“父親”,重新感知著“父親”,將曾經的記憶、遺憾、未知、情感等等沁漫在這樣的過程這樣的圖像之中。

《30219天》系列作品(左右滑動查看)

記憶的起點是怎樣的?當一個人隨著時間的“長大”,他開始感知、認識這個世界,那個世界給他留下的最初的記憶是什么?藝術家的黎朗用收集到的那個年代的照片,虛構了一個“真實”的視覺認知的 “1974年” ,在這里,個人的視覺記憶與一個時代大的歷史背景的圖像相疊合,鉤沉出一些個人與時代的事件,這既是一個時代的感情與記憶,更是對歷史的一種思考、反思,構成了穿越在個人與時代之間的另一種時間維度,跨越了虛構與真實、回憶與疑慮、感懷與重思。

以攝影為媒介和方法出身的黎朗,卻不斷地轉化著“攝影”介質手法,介入當代藝術的方法與觀念,思考與拓展攝影、影像、觀念的邊界,以理性的執(zhí)著嘗試著種種超越與挑戰(zhàn)。從 《四人沖》 (2005年)到 《某年某月某日》 (2018年),對時間、光圈、快門,以及構圖、影調、成像等攝影因素有意識地弱化甚至屏蔽,而用固定的光圈、速度、機位對運動中的時間空間進行“無意識”的記錄,這樣,攝影的成像及美學元素已經變得并不重要,而讓我們面對與感知的是一種流動的“時間”,讓我們思索時間的問題,思索時間之于空間,之于一個快速變化著是時代,究竟我們的眼睛在這快速變化著的時代看到的是什么?在轟隆隆的快速飛馳的列車窗外,一切都快速地一閃而過,我們看到和捕捉到了外面的“真實”了嗎?

《某年某月某日天》系列作品(左右滑動查看)

對社會、現(xiàn)實、生命政治、邊緣群體等的思考與追問,越來越強烈的體現(xiàn)在這位曾經在“南方報系”工作的藝術家創(chuàng)作方式中,在那棟南方系傳媒的大樓上,曾經面對周邊的城中村的拆遷改造,以及在這樣的環(huán)境現(xiàn)實中進進出出所帶入的感觸與思考,弱勢群體、個人權利、管控治理、經濟效益、靜默日常、新年獻詞等等,黎朗交叉著攝影、繪畫、文字、影像等的作品 《楊箕村》 (2011—2022年)在這樣的環(huán)境與現(xiàn)實背景底下追問著實現(xiàn)的種種問題。

《楊箕村》系列作品(左右滑動查看)

其實,我們對藝術家作品的解讀,往往會著迷甚至驚訝于他的工作方法與觀念及技術路徑,對于黎朗作品來講,更是如此,尤其是他對于一個不可觸摸的“時間”的表達與追問。黎朗有一種突出的工作方式,就是以“時間”的介入來感知和表達“時間”,以多元豐富綜合的“量”來追蹤、觸摸“時間”的痕跡與溫度?!?0219天》中日期數(shù)字書寫的累積,凝固的靜態(tài)圖像與無有——有無的動態(tài)影像等,“時間”與“量”使得我們對于“時間”“生命”“情感”的分量和溫度有著更深的體會;《1974》《某年某月某日》及《楊箕村》等,時間、記憶、感懷、思考等等,在豐富的圖像、多元的聲音、文字、動態(tài)、靜態(tài)、展示的物件、材料、觀看方式等綜合的“量”的交叉中,體現(xiàn)著藝術家紛繁復雜、理性感性的對于時間生命的表現(xiàn)與思考。

這種超越于生命、生存、記憶、感知與觀念的豐富性,混合公共與個人,重構歷史與記憶,疊加現(xiàn)實與非現(xiàn)實的復合性,正是黎朗“第三時間”所提出與探討的深刻問題,尤其是在今天這樣一個無法辨別真實與虛構的魔幻現(xiàn)實語境里,黎朗創(chuàng)作中使用的紀實、虛構、疊加等手法和觀念,是對當前時空關系的超越,并通過“第三時間”達到社會批判思考的目的。


關于策展人

About Curator

王璜生 | Wang Huangsheng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謝子龍影像藝術館學術委員會主席,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總館長,新美術館學研究中心主任;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國美協(xié)策展藝委會副主任,中國博物館協(xié)會美術館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德國海德堡大學特聘教授等。曾任廣東美術館館長、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獲法國政府頒發(fā)的“文學與藝術騎士勛章”,意大利總統(tǒng)“騎士勛章”,“北京市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稱號,“中國藝術權力榜”“年度策展人獎”“年度藝術貢獻獎”等。

關于藝術家

About Artist

黎朗 | Li Lang

黎朗,出生并生活于四川成都。他的影像作品利用攝影獲得的圖像來呈現(xiàn)和現(xiàn)實錯綜復雜的關系,以及對歷史、記憶和社會的交錯的探索。黎朗的作品曾獲得過中國連州國際攝影節(jié)刺點攝影獎(2019)/美國瓊斯母親國際報道攝影最高獎The Motherjones Medal of Excellence(1998)。作品曾被收藏的機構:美國舊金山現(xiàn)代美術館、中國上海美術館、西班牙瓦倫西亞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中國廣東美術館、中國麓湖·A4 美術館、成都當代影像館、澳大利亞悉尼白兔美術館等。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