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高原藝術空間榮幸地宣布,藝術家李昌龍個展“演繹:一個人的視覺志”將于2023年2月25日開幕,展覽持續(xù)至4月9日。
2018年以來,在中美貿易戰(zhàn)的背景下,全球化與反全球化,國際主義與民粹意識,自由主義與新保守主義等不斷影響著政治與文化的走向。在不可逆轉的反全球化浪潮下,從地方經濟到全球貿易,從政治到文化,從地緣沖突到移民問題,從身份焦慮到文明沖突,似乎都不可避免的遭遇到挑戰(zhàn)。從這個意義上講,2022年的俄烏戰(zhàn)爭,以及全球絡繹不絕的地緣沖突,都可以看作是全球化危機的一個重要征兆。事實上,早在2006年,李昌龍就創(chuàng)作了一批與全球化相關的作品,代表性的有《小X在非洲的公司》《發(fā)展中國家》等。所不同的是,當時的視角強調的是,在2001年進入WTO之后,中國在全球化背景的崛起,而不是近期作品中,以地緣政治出發(fā)對全球化的反思。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肆虐令人猝不及防,現(xiàn)實境遇與生活方式似乎一夜之間發(fā)生了改變,居家、封控、核酸、打卡逐漸常態(tài)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疫情三年,人們前所未有地感受到一種無助、迷茫,甚至絕望。生命的渺小與脆弱,現(xiàn)實的殘酷與冷漠,加之外部國際局勢的緊張,對于李昌龍來說,這都是他感受到的現(xiàn)實,所幸的是,疫情期間,他還能在畫室潛心創(chuàng)作。
對于《無主地》系列,李昌龍也講其稱為“地緣政治山水”。“地緣政治”之所以成為關鍵詞,實質與作品的“元圖像”有關。藝術家借助衛(wèi)星地圖,將那些他關注的,并與當下全球化語境休戚相關的區(qū)域作為創(chuàng)作的原點。然而,他的目的并不是對其進行“再現(xiàn)”,而是將這些衛(wèi)星地圖作為“元圖像”,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和畫面的視覺秩序進行重組。在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中,語言與修辭,即美學敘事成為了關鍵。實際上,形象的重組得益于藝術家通過不同的手法對其進行重新的詮釋,就表現(xiàn)語言來說,有描繪性的、表現(xiàn)的、抽象的、象征的。它們并沒有遵從一個統(tǒng)一的造型法則。而繪畫過程中產生的那些不確定性因素、反復涂抹的痕跡也都成為了語言表達的重要部分。就色彩的理解與表達來說,新作延續(xù)了“色層”研究的方法。一方面,藝術家需要對所描述的對象進行色彩的提煉、轉化,以做“減法”的方式,將其轉化成幾個或多個“色層”;另一方面,在畫布與邊框所形成的視覺場域中,再對色層進行分解與重組,在不斷疊加、交織、破壞的關系下,使其成為一種共時性的存在。衛(wèi)星地圖一旦與地緣沖突發(fā)生聯(lián)系,并且,在藝術家不斷編碼的過程中,也為作品注入了敘事性。只不過,這種方式是隱喻的、象征性的。因為在混沌、隱晦的筆觸與色層之下,在荒蕪、焦灼的地圖之上,表征的是全球化今天正面臨的危機與不確定性。當然,從早期繪畫中對圖像敘事的倚重,到新作對衛(wèi)星圖像的重組與編碼,李昌龍用十多年的時間,構建了屬于個人的視覺志。
不管是造型語言還是色彩的不斷生成,李昌龍都并沒有提前進行預設,相反,追求的是畫面內部的自然生長。這種創(chuàng)作方法,有點類似于超現(xiàn)實主義的“自動書寫”,抑或說是將繪畫中的不確定、偶發(fā)性的因素提升到美學化的高度。于是,演繹成為了一種新的可能,而演繹實質也是語言不斷的自我生長。而早期繪畫中的那種“劇場感”在新作中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于是,畫面似乎是無中心的,在形式與語言的演繹中,畫面不斷的延申,不斷向邊框擴散。在“地緣政治山水”的名稱下,我們還可以看到李昌龍繪畫的一種新的發(fā)展方向,那就是力圖將畫面的形式表達、審美趣味與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視覺結構與審美習慣聯(lián)系起來。正是從這個角度講,在“無主地”等系列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出李昌龍的繪畫受到了敦煌壁畫那種敘事結構的影響,或許,稱為“山水”更像是一種提示,即一種東方化的審美趣味與視覺觀念的綿延與對話。(文/何桂彥)
李昌龍,1975年生于貴州,1999年畢業(yè)于西南大學美術學院,現(xiàn)工作于四川音樂學院成都美術學院油畫系。李昌龍的大型繪畫作品源于他對全球性問題的思考,涉及身份、移民、地緣政治等當代復雜問題,他將歷史與現(xiàn)實圖像抽離成語言符號,在一種對抗性的結構張力下完成藝術語言的整合。
李昌龍近期的重要個展及群展包括:“演繹:一個人的視覺志”李昌龍個展,千高原藝術空間,成都(2023);“無主地”李昌龍個展,紅印藝術中心,成都(2021);“離岸”李昌龍個展,蜂巢當代藝術中心,北京(2018);GDMoA年度藝術家學術提名展,廣東美術館,廣州(2021);超融體——2021成都雙年展,成都市美術館,成都(2021),縫合——第四屆今日文獻展,重慶當代美術館,重慶(2021);第二屆安仁雙年展“共同的神話”,華僑創(chuàng)意文化園,安仁(2019)。
李昌龍的作品被澳大利亞白兔美術館、廣東美術館、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成都現(xiàn)代藝術館、上海證大現(xiàn)代藝術館、墻美術館等美術館、藝術機構和眾多私人藏家收藏。
美術學博士,批評家,策展人,現(xiàn)為四川美院藝術人文學院教授,四川美院美術館館長,四川美院當代藝術研究所所長,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批評家年會學術委員,中國策展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雕塑學會理事,重慶雕塑學會副會長。
研究領域有歐美現(xiàn)當代藝術、藝術批評與展覽策劃、中國當代藝術思潮等。曾在國內學術期刊《文藝研究》、《美術研究》、《藝術當代》等發(fā)表批評文章70余篇,共50萬字。2008年以來,先后出版?zhèn)€人著作與編著13本,如《走向后抽象》(河北美術出版社、2008年) 、《形式主義批評的終結》(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年)、《建構之維:當代藝術家個案》(副主編、中國青年出版社、2010年)、《清晰的地平線——1978年以來的中國當代雕塑》(河北美術出版社,2011年)、《社會風景:中國當代繪畫中的風景敘事》(河北美術出版社,2014年)、《前衛(wèi)的沒落》(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年)、《社會劇場:參與與共享》(副主編、重慶美術出版社、2017年)等。曾策劃數十個當代藝術展。
千高原藝術空間 | A Thousand Plateaus Art Space
千高原藝術空間2007年創(chuàng)立于中國成都,是致力于展示并推進中國當代藝術的專業(yè)性畫廊,設有藝術作品展示廳,影像資料收藏和放映室。主要研究、展示和推動與中國當代藝術文化相關的優(yōu)秀作品和實驗性主體項目,積極開展國內、國際的合作項目。
千高原藝術空間主要展示和推出成長中的有突出才能和價值的藝術家的作品和項目,并發(fā)現(xiàn)和推動新的有創(chuàng)造力的藝術家,迄今主要代理和合作的老中青三代藝術家超過20位。通過展覽、博覽會、學術討論活動、出版等方式,致力于構架藝術家和社會、機構、收藏者之間的溝通渠道,提供包括藝術作品銷售、量身定做的藝術項目、收藏品咨詢管理、藝術教育項目以及展覽策劃。
除了在超過1000平方米的畫廊空間的展覽項目,千高原藝術空間亦積極參加國際國內的重要藝術博覽會,包括香港巴塞爾藝術展 (Art Basel HK)、香港國際藝術展(ART HK)、藝術登陸新加坡(Art Stage Singapore)、今日亞洲 | 巴黎亞洲藝術博覽會 (Asia Now | Paris Asian Art Fair)、上海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ART021)、上海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West Bund Art & Design)、藝覽北京 JING ART、藝術成都 Art Chengdu、上海藝術影像展(Photo Shanghai)、西班牙路普藝術節(jié)(Festival LOOP)、Paris Internationale 、LISTE in Basel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