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蔡磊:至上的空間

開展時間:2022-10-15

結束時間:2022-11-19

展覽地點:當代唐人藝術中心 首爾空間

展覽地址:韓國首爾市江南區(qū)狎鷗亭路75街6號B2

策展人:崔燦燦

參展藝術家:蔡磊

主辦單位:當代唐人藝術中心

展覽介紹


當代唐人藝術中心榮幸地宣布,將于10月15日在首爾空間,推出藝術家蔡磊的個展“至上的空間”。展覽由崔燦燦策劃,展出藝術家的最新創(chuàng)作及近年的代表作品。

至上的空間
崔燦燦

“空間”是蔡磊作品中的元問題,它既是雕塑自身的魅力,藝術家觀念思考的憑據,亦是個人情感與現(xiàn)實最終遺留的容器。

“透視”賦予了空間不同的形式和感知,成為蔡磊創(chuàng)作中最主要的語法,他將時間和空間的關系不斷壓縮、折疊、拉遠、趨近,將觀者的目光引入一個特定的場域。然而蔡磊所關注的并非“透視”本身,也絕非藝術中慣常的關于“透視”的語言游戲,而是“透視”所引發(fā)的感知,一種由距離、目光所產生的情感的變化。

蔡磊的作品從來不是形式主義單一的推演,雖然我們在他的作品中總能看到空間的縱深、透視的縮減,場域的塑造,這些長短、秩序、節(jié)奏來自于藝術家的真實生活和文本經驗,來自于塑造了幾代人的集體記憶,無處不在的空間和時代的經驗。那些在墻上、地面、角落中安置的雕塑,總能讓人想起80年代的某天大院里的生活,下午三點筒子樓里的陽光,童年貼滿瓷磚的狹小廚房,或是卡夫卡小說中的房間的一角,東歐電影里狹小逼平的通道?;蛘哒f,在蔡磊的作品中,你總是不自覺地的調動自身的空間記憶,以完成觀者經驗和所見物的感知連接,在這個連接過程中,似曾相識的空間、透視、質感,總是召喚你進入記憶的深處。

和至上主義和極簡主義的傳統(tǒng)不同,蔡磊在形式上的簡化,并不是為了將形式作為“空無”和“幾何造物”的奧秘使用。而是通過空間、透視、材料等多模塊的語法,重新提煉和創(chuàng)造現(xiàn)實,以“抽象”的手法接近于一種心理和感受上的寫實主義,一種從“在地”和“肉身經驗”出發(fā),最終超越肉身和情景的至上情感,這種情感既是至上的形式,又是至上的精神,以超越現(xiàn)代主義以來形式否定內容,形式否定形式的漫長歷史。

時間總是具有質感,空間的質感亦來源于時間,它可長可短,如果我們將此刻的現(xiàn)實,放置在一天中,現(xiàn)實足夠強大,它足以壓迫我們所有的空間;如果我們將現(xiàn)實放入十年,此刻的現(xiàn)實不過是記憶的流變,此刻總顯得短暫;我們將時間設為千年,一切不過是渺小之物的短瞬感嘆。在蔡磊作品中,趨向于某個焦點的透視,那些由時間風化而成的質感,總是將我們引入時間的距離之中,那些扁平的空間,流淌的金色,近在咫尺,將我們引入集體的記憶,卻又不斷將我們拉遠,孤立于集體之外,仿佛身在別處,足以讓個體抽身凝視,與自身相遇。

一天的不同時間里,光在空間里的跌落,去掉故事的場景,讓蔡磊作品中的“空間”和“時間”自身顯形。雖然,這種顯形多少有著孤寂的意味。或者說,光的運動,成了作品中唯一變化的軌跡。它越是剝離故事,隱匿發(fā)生,在純粹的空間中,在一種簡化的韻律中,我們越容易獲得歷史的意味,至上的情感,越容易進入一種超越現(xiàn)實的形而上學思考。

毛坯房、鋼筋水泥、鍍金的光澤,浮雕、室內空間、建筑、劇場,以及空間的社會屬性,對應著蔡磊不同階段的創(chuàng)作,也回應著不同的現(xiàn)實經驗。這種經驗有時是集體的時代記憶,有時又僅僅是個人的隱秘感知,一段中斷的樓梯,一些殘存的結構。然而,這些不同的感知,最終被提煉為一種至上的語言,以降維、模棱、景別、平米、單元、間量的方式,混合立體主義的結構、至上主義的起點、極簡主義的語法,組成蔡磊作品中全新的比例、秩序和結構關系。最終登樓去梯,從經驗出發(fā),抵達至上的空間與時間。

關于藝術家

蔡磊1983年生于吉林長春,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并獲碩士學位,現(xiàn)生活與工作于北京,曾多次獲獎。
蔡磊最近的個展包括:登樓去梯(松美術館,北京,2021);單 元(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2020);23平米(白石畫廊,臺北,2018);景 - 別(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2016);模棱 - 無伴奏(當代唐人藝術中心,香港,2016);模棱(林大藝術中心,北京,2015);降維法(林大藝術中心,新加坡,2014)等。
他的作品多次在國內外重要的美術館展出并獲獎,包括泰勒基金會(巴黎),杰克遜維爾當代藝術館(美國),波恩當代藝術館(德國),劉海粟美術館(上海),北京民生現(xiàn)代美術館(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北京),今日美術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北京),長江當代美術館(重慶),四川美院美術館(重慶),藍頂美術館(成都),大同博物館(大同),年代美術館(溫州),臺北關渡美術館(臺灣)等。作品亦被多個美術館、公共機構和個人收藏。

蔡磊是一位十分重視形式表達的藝術家,其作品有著濃郁的構成主義特點。然而,在作為表象的形式背后,對所謂“有意味的形式”似乎并不是藝術家真正的追求。雖然作品的語匯仍具有現(xiàn)代主義的特征,但內部的形式并不是自律的、靜態(tài)的、封閉的,反而充滿了不確定性、不穩(wěn)定感。同時,對材料“物性”的強調使作品具有雕塑化的特點,但置身于墻面的展示方式,又使其分享屬于架上繪畫的觀看經驗。從這個角度講,蔡磊的作品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它介于雕塑與裝置之間,在形式建構的過程中則隱含著解構的力量。(何桂彥)

在這一代年輕藝術家中,蔡磊是一個從語言下手的雕塑家,從鮑棟第一次策展的降維法到模棱兩可的立體浮雕系列,他看似始終在語言層面探討,但實際上這些靈感來源基于現(xiàn)實中的生活刺激:北京城鄉(xiāng)結合部的毛坯房。蔡的平靜創(chuàng)作態(tài)度有別于當今年青一代浮躁的流行病。(展望)

迄今蔡磊的實踐——無論是形式,還是實在-物(它不僅指物或現(xiàn)成材料,也包括非物質化的物,且?guī)в心撤N現(xiàn)實感或社會屬性),以及復雜的空間關系等——都是緊扣“透視”在展開和部署,或言之,它本身即是一次次關于“透視”的推演。由鮑棟策劃、先后于2014、2015、2016連續(xù)三年舉辦的三次個展“降維法”、“模棱”和“景-別”業(yè)已清晰地呈現(xiàn)和概括了蔡磊近年的實踐。(魯明軍)

從浮雕的本體語言出發(fā),蔡磊逐漸把主題鎖定在空間性與視錯覺之間的關系上,同時也在嘗試著不同的材料與環(huán)境,但在“景-別”這個展覽中,蔡磊不再局限于個人生活范圍內的題材與經驗,而是把已經形成的工作方法朝向了更為廣義的公共生活與集體經驗。 同時在這個展覽里,蔡磊也在把原來壓縮在單件作品中的視錯覺空間調度擴展在了整個展覽場域中, 把原來再現(xiàn)性的錯覺轉換為了在場性的體驗。(鮑棟)

關于策展人

崔燦燦,策展人,寫作者。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


作品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