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殺我,我還在愛! ——向黃小鵬致敬
開幕時間:2021-09-25
開展時間:2021-09-25
結束時間:2021-11-07
展覽地點:廣東時代美術館
展覽地址:廣州市白云大道黃邊北路時代玫瑰園三期,廣州地鐵2號線黃邊站C出口
策展人:翁子健
參展藝術家:黃小鵬 與 崔千山、杜忠健、方迪、馮翰婷、馮火、胡向前、黃成、黃周妥、李璐璐、林奧劼、BUBU(劉嘉雯)、盧珊、麥永曦、莫希亮、伍思波、許淑賢、楊美艷、耶蘇(張帆)、章寅、鐘嘉玲
主辦單位:廣東時代美術館
黃小鵬是近二十年來最重要的廣東藝術家之一。他在1979年考入廣州美術學院,屬優(yōu)等生。但據說,由于吸煙喝酒留長頭發(fā)及聽搖滾等原因,他又被認為是該校當期數(shù)一數(shù)二的“爛仔”。在當學生期間,他的畫作便已經超越了蘇派學院的條框,雖不受老師的歡迎,卻深得同輩同學的佩服。在畢業(yè)后,他的風格及藝術觀仍然不停演進。他屬于新潮美術的一代,曾參與1986-1987年間廣州重要的藝術小組“南方藝術家沙龍”。
1990年,小鵬考入倫敦的斯萊德美術學院,攻讀碩士課程。斯萊德美院的教學重視實驗性,與中國的美術教學完全不同。旅居英國的12年間,小鵬的創(chuàng)作經歷了深遠的拓展:他不再使用熟悉而擅長的油畫,改為混合使用各種材料,探索利用日常物件進行象征性表達的可能性。
2003年,小鵬回到廣州,任教于母校廣州美術學院。2004至2012年,他在美院擔任“第五工作室”的主任老師,并主持一門當代藝術選修課。他是一位熱誠、盡責,及抱著理想主義的老師,他的教學實踐是中國正規(guī)美術學院中進行當代藝術教學的先驅榜樣,并影響了兩至三個世代的廣州年輕藝術家。2012年離開廣州美術學院后,他與徐坦一起創(chuàng)辦了藝術家討論和交流平臺“黃邊站”。2012年起,他在華南師范大學藝術學院任教。
在2018年底,小鵬打算移居柏林。在2019年4月18日的日記中,他表達了對未來在柏林生活的向往,及寫下了這句滿懷熱情的話:
DON’T KILL ME I’M IN LOVE !
讓所有人都始料不及的是,在2020年10月6日,小鵬因突發(fā)心臟病在柏林去世,終年60歲。
小鵬2005年開始使用錄像創(chuàng)作,當時他已45歲。相比拍攝,他更感興趣對不同媒介如影像、圖像、聲音、文字等的現(xiàn)成材料的收集、選擇、拼貼、改裝及加工。這些材料包括新聞、歷史資料、網上資源、電影及流行音樂。他的錄像作品往往只用簡單的制作技術及條件,便足以造就種種復雜表達。這些作品是他以感官材料進行思辨的紀錄。
小鵬的后期作品可大致分成兩類。第一類,涉及他對中國現(xiàn)實的觀察和批判性思考。在2003年回到中國居住后,他體驗到一種別樣的“文化沖擊”,中國在他眼里充滿了光怪陸離的事。只有既熟悉又帶著距離觀察,才能充分“欣賞”當代中國的怪誕和刻奇,并掌握其內在邏輯。因此,“誤譯”是小鵬最喜歡的藝術手段。在他的“誤譯”中,翻譯不旨在傳達事物之本來意義,而是一種形式上的借用、自動聯(lián)想和浪漫的陌生化,甚至,借用羅曼·雅格布森(Roman Jakobson)對文學的描述,是一種“對日常話語的有組織性地施暴”。大概只有那些曾生活在兩種語言的社會中,深刻地體會過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和沖突的人,才能理解當中的趣味,并在最抽象處領悟到錯誤原是真相中的一環(huán)。
第二類,是一些更個人化的作品。這些作品同樣從現(xiàn)實出發(fā),卻逐漸遠離現(xiàn)實,走向晦澀和詩意。這類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創(chuàng)作于2014年及2016年的兩部論文電影《K.O.H.D.(敲叩天堂之門)》。在這些作品中,他將現(xiàn)成素材處理得更加風格化,使其本來面貌變得更加含糊,更加不重要,剩下的只是一堆感官剩余物。這類作品,就是藝術家內心的漫游。
在小鵬最后的作品中,出現(xiàn)了上述兩個方向的合流。對現(xiàn)實的批判,內化成一種根本性的思辯;觀察和回憶交織在一起,變得更加難以言喻。在現(xiàn)實中,他從未安定下來。但是,在他藝術內心中,大概已非常接近目的地了。卻在此節(jié)點,在他的藝術和思想獲得充分的重視和記載之前,他就過早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本次展覽將首次將系統(tǒng)性地展出小鵬生涯各階段的重要作品,配合對文獻的梳理及研究,試圖勾勒出一個具代表性的輪廓。這個展覽也是小鵬的學生們共同努力的成果。他們有些以專門創(chuàng)作的新作,表達對小鵬的作品、境遇,及他所秉持的價值之回應及詮釋;另一些人則參與到展覽的設計、制作和文書等各項工作。
對小鵬的學生、志同道合者和支持者來說,只有持續(xù)不斷地工作、創(chuàng)造、做有意思的事,才是向他最好的致敬。
黃小鵬(1960-2020)是一位來自中國廣東的藝術家。黃小鵬的作品曾在世界范圍內展出,曾參與展覽包括:“畏無所畏”(時代藝術中心,柏林,2021年)、“中非:建設中”(萊比錫當代美術館,萊比錫,2017年)、“時代異托邦三部曲之III ——從不扔東西的人”(時代美術館,廣州,2017年)、“影像珠三角”(英國電影學會BFI,倫敦,2016年)、“土尾世界——抵抗之轉喻和中華國家想象”(Para Site,香港,2015年)、“楊樹和鏡子”(ISCP,紐約,2014年)、“喬治·安德里歐塔,卡洛·賈拉·圖菲克,黃小鵬”(白教堂美術館,倫敦,2014年)、“與后殖民說再見——第三屆廣州三年展”(廣東美術館,廣州,2008年)、“13個:今日中國影像”(MOMA P.S.1,紐約,2006年)等等。
翁子健 是亞洲藝術文獻庫的資深研究員,其研究針對華語地區(qū)現(xiàn)當代藝術的歷史。此外,他也從事評論及策展工作。他是第四屆《Yishu》當代中國藝術評論寫作獎(2014年)的得主,也是位于廣州的獨立藝術空間觀察社的創(chuàng)辦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