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自然基準

開幕時間:2019-09-21 15:00-18:00

開展時間:2019-09-21

結束時間:2019-10-27

展覽地址:北京市朝陽區(qū)草場地紅一號D座

參展藝術家:崔斐,Jenny Perlin,Julia Bland,Mary Simpson,Ryan Mrozowski,趙趙

主辦單位:前波畫廊(北京)

展覽介紹


  前波畫廊榮幸地宣布將于2019年9月21日舉辦藝術家群展《自然基準》,展覽囊括了六位藝術家包括崔斐、Jenny Perlin、Julia Bland、Mary Simpson、Ryan Mrozowski和趙趙。他們以自然的規(guī)律和結構作為作品內容的來源,盡管他們對于網格和參數的運用,使得作品富有理性、規(guī)律且有序的結構,本次展覽在面對人工設計的不合理性的同時,也探索了日常自然規(guī)律中所帶有的政治和社會意識。在這里,對系統(tǒng)的運用實際上是對于藝術界及其它領域的理性美學和有序系統(tǒng)帶有一貫優(yōu)越性的質疑。
  這次展覽也可以被稱為“自然文化”,因為每位藝術家都通過對自然環(huán)境的研究,發(fā)出了對跨文化,永恒和人類活動的思考。該展覽與維斯·杰克遜(Wes Jackson)的書籍同名。作為可持續(xù)農業(yè)發(fā)展運動的先驅,杰克遜在1967年創(chuàng)立了土地學會。在這本書籍中,他探討了生態(tài)的自我調節(jié)與農業(yè)所需的人為調節(jié)之間的緊張關系。
  此次展覽由來自紐約Stellar Projects 的Candice Madey策展。Candice Madey于2008年在紐約下東區(qū)創(chuàng)立了On Stellar Rays畫廊,且在近十年來一直致力于為繪畫、攝影、雕塑、行為藝術、聲音和視頻領域的藝術家提供資源,增強國際認可。由于與其他領域經常進行互動,使得她的展覽與音樂、詩歌和文學進行獨特的對話。Madey于2018年停止了畫廊的相關工作,并創(chuàng)立了Stellar Project,一個策展與藝術咨詢的平臺,且更多地與藝術家和收藏家進行更加實驗性的與場地和內容更相關的策展計劃。2019年,作為創(chuàng)始董事會成員,她被任命為坐落于紐約哈德遜山谷新成立的River Valley Arts Collective的第一位策展人。Madey先前在韋克斯納藝術中心和佳士得拍賣行任職,并多次為私人收藏和企業(yè)提供咨詢。她擁有法語和藝術史學士學位以及俄亥俄州立大學工業(yè)管理碩士學位。
  崔斐的作品始于自然。她將在野外大量收集的石頭、荊棘、種子和藤蔓卷須帶回工作室,并將這些材料轉變?yōu)榈袼?,裝置,紙上作品,甚至進一步地融入到單板印刷和筑模中。崔斐在她具有重復特性的作品中遵循了中國書法及其他象形文字的模式,然而,通過這些常見的自然物件,作品意義卻不局限于每一特定的國家,種族和文化。
  崔斐畢業(yè)于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并于2001年在印第安納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她目前生活和居住在紐約。最近的展出包括美國康涅狄格學院(2019),紐約華人美術館(2018),紐約前波畫廊(2017,2016,2013),瑞士雷特博爾格博物館(2016),紐約素描中心(2013)等。其作品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普林斯頓大學唐中心、紐約Art Omi收藏、錫拉丘茲Light Work及中國美術學院等機構收藏。
  Jenny Perlin的作品涉及電影、視頻、裝置和繪畫,對歷史、文學和語言學進行了跨文化研究。在一系列用油畫棒繪成的紅色,橙色和黃色畫紙上,Perlin表述了哲學家亨利?伯格森(Henri Bergson)的主張:橙色是紅色與黃色之間的組成部分 。通過對色譜的隱喻,伯格森找到了一種方法來幫助他的讀者視覺化地理解關于持續(xù)和直覺的復雜概念。通過Perlin的研究,其作品呈現了科學,語言系統(tǒng)形成的歷史和文化因素以及我們對自然和人為環(huán)境的主觀感知。影像作品《遺言》是由3000幅用記號筆在復印紙上手繪組成的動畫片,也是Perlin對尚·考克多(Jean Cocteau)的著名電影《奧菲斯的遺囑》(The Testament of Orpheus)(1960)中一個美麗場景的詩意翻拍。
  Jenny Perlin生活和居住在紐約。她于1993年在布朗大學獲得學士學位,1998年在芝加哥藝術學院獲得碩士學位,并于1999年參加了惠特尼獨立研究項目。美術館參展包括維也納美術館(2017)、洛杉磯LAXART(2017)、紐約惠特尼美術館(2016)、克羅地亞里耶卡現代美術館(2015)、俄羅斯圣彼得堡當代藝術車庫美術館(2015)、紐約古根漢姆美術館(2011)、麻省現代美術館(2011)、廣州三年展(2008)。其作品被西雅圖美術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惠特尼美術館等美術館收藏。
  Julia Bland的繪畫廣泛地運用了傳統(tǒng)和新興的纖維和油畫顏料技術。她裁剪、渲染、編制、涂抹、燃燒、拼貼和縫合她的畫作,使其組合成一個復雜且與其形象密不可分的結構。她的作品通常包含著常見的可識別的圖型,如船只,蛇和手。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常作用于她的色彩選擇以及構圖中,并將她對時間和地點的感官體驗傳達到她作品的圖案和構圖中。
  Julia Bland生活和居住在紐約,她于2008年在羅德島設計學院本科畢業(yè),并于2012年在耶魯大學藝術學院研究生畢業(yè)。近期及未來的展出包括雪城埃弗森藝術博物館(2020)、約翰·邁克爾·科勒藝術中心(2019)、紐約州河谷藝術合作社(2019)、芝加哥Andrew Rafecz (2019)、紐約Helena Anrather畫廊(2019)、紐約Stellar Projects(2017)、紐約On Stellar Rays(2015)等。
  Mary Simpson的繪畫和水彩有關于古代神話與當代文化,她通過詩意的抽象來表達人體和自然形態(tài)。在2016年美國總統(tǒng)大選之后,她的作品轉變?yōu)楦呦蟮孽r花描繪,試圖通過對美麗鮮花的展示來緩解令人不安的政治氛圍。通過藝術家每天在工作室中進行的重復創(chuàng)作,對花朵的排序,這項正在進行中的水粉畫和水墨畫從此成了一種儀式性行為,也像是自發(fā)性的冥想。
  Mary Simpson生活和居住在紐約。她于2009年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獲得碩士學位(2009),并于2010年參加了惠特尼獨立研究項目。近期展出包括紐約Situations(2018)、紐約On Stellar Rays(2014)、紐約Rachel Uffner畫廊(2015、2011)、紐約Simone Subal畫廊(2014)、紐約Bortolami畫廊(2012)、布魯塞爾Almine Rech(2011)。影像展示、項目和講座包括紐約歌德學院(2015)、紐約藝術家學院(2012)、紐約The Kitchen(2010)。
  Ryan Mrozowski對人類怎樣使用自然中的圖形,以及這些圖形怎樣被人們的視覺感知所干擾,觸發(fā)聯想,及產生心理圖像這類現象有著深厚的興趣。他使用收集來的常見的植物和動物圖片,游戲般地將它們配對,逆轉,排列組合成令人意象不到的順序。他的作品挑戰(zhàn)了人們對感知是直接和不受外界影響這一固有認知,并且暗示了人類對自然世界構建中的主觀和文化影響。
  Ryan Mrozowski生活和居住在紐約。他于2003年在印第安納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得學士學位,2005年在普拉特藝術學院獲得碩士學位。近期展出包括紐約Chapter畫廊(2019)、倫敦Simon Lee畫廊(2018)、紐約Lyles & King畫廊(2018)、柏林Nordenhake畫廊(2017)、洛杉磯Hannah Hoffman畫廊(2016)、倫敦Arcade畫廊(2016)、紐約OnStellar Rays(2015)等。
  趙趙熱衷于利用各種藝術媒介對現實及其藝術形態(tài)傳統(tǒng)慣例提出挑戰(zhàn),強調個體的自由意志。在近期的作品《控制》中,被人們所熟知的葫蘆圖像大量且頻繁地出現。葫蘆在中國有著古老的淵源,包括作為道家的法器和寶物,以及文人隱士們的精神寄托之所。隨著近現代文明更迭與社會變化,葫蘆的用途與寓意漸漸向現實與祈??繑n。葫蘆的生長因為地球的自轉以及引力,自身已經擁有了對稱性。但人們總是在追尋一種自以為終極的完美,從而形成了一種傳統(tǒng)工藝——把成型的模具套在生長的葫蘆上,以模具迫使葫蘆依照人的意愿生長成形。幼小的葫蘆被納入模具中,隨著時間逐漸長成一種大多數人們都普遍認可的狀態(tài),即絕對的對稱,美麗和有型?!犊刂啤愤@件作品是把時間投射在模具葫蘆的生長過程中,它暗示了為迎合大眾市場對完美商品需求的商業(yè)化行為,同時也質疑了對個體的強加處理而導致其獨立性的喪失。生命的生長不受限制,而生命的形狀卻受到控制。
  趙趙于1982年出生于中國新疆,于2003年畢業(yè)于新疆藝術學院。2014年被Modern Painters列為全球最值得關注的25位藝術家之一。近年來,趙趙已成為了80后當代藝術家中的先鋒人物并贏得了國際藝術界的關注。其重要美術館展覽包括意大利羅馬21世紀國家藝術博物館(2019)、日本橫濱三年展(2017)、北京民生美術館(2016)、米蘭當代美術館(2016)、意大利米蘭帕迪廖內當代藝術館(2016)、上海民生美術館(2015)、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 PS1(2014)、美國佛羅里達州坦帕美術館(2014)、第十九屆悉尼雙年展(2014)、威斯康辛大學美術館(2014)、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2013)、烏克蘭基輔平丘克藝術中心(2013)、荷蘭格羅寧根美術館(2013)、德國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2013)、西班牙卡斯特羅當代藝術中心(2011)等。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


作品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