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介紹
佩斯畫廊將于首爾空間為中國藝術家仇曉飛舉辦最新個展“漸隱”,展出藝術家創(chuàng)作于2017至2018年的一系列繪畫新作。作為中國新生代藝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仇曉飛將繪畫視為一種認知途徑,關注色彩及視覺意象在心理及意識層面的提示作用,并在過去十余年的思考與實踐中持續(xù)挖掘著繪畫語言的表達潛力。佩斯首爾將于12月11日(周二)晚5點至7點為展覽舉辦開幕預覽及酒會。
相較于藝術家近年幾次個展,展覽“漸隱”有著更為緊湊且連貫的結構:四幅灰綠色調的油畫作品與數(shù)幅小尺寸風景畫及紙本組畫相間隔,排列在六塊由淺及深、逐階漸變的灰藍色墻面上,仿佛天光在空間中緩慢挪移,亦為整個展覽注入了某種并不常見的感傷基調。名為《道別》的兩幅作品占據(jù)了展廳的核心位置,在幽暗中浮現(xiàn)出謎團般的人物與風景;而穿插其間的《暮靄》《余暉》等小尺幅風景畫則為觀看者提供了情緒的錨點,這些錨點也同時暗示了日光的逐漸隱退;紙本組畫《恒常與無?!吩趯ο嗤瑯媹D的反復描繪中,藝術家為其虛構的幻境蒙上了時光變換的色彩,這種工作方法讓人想起莫奈的魯昂大教堂,不同的是,藝術家將轉瞬即逝的潛意識圖景設置為恒定之物。整個展覽像是一段默片結尾的反復回放,在逐級轉暗的循環(huán)中,繪畫像是某種閃動著的記憶片段。
無論是標題“漸隱”在字面上的暗示,還是墻面上光線挪移所帶來的視覺提示,都不難注意到此次展覽的另一條時間線索。有別于藝術家早期創(chuàng)作中對于記憶的圖像研究方法,仇曉飛在新作中嘗試將其日常生活中對于時光漸逝的切身體驗,借助對時間的持續(xù)感知這一同樣具有時間性的行為予以揭示。在這種體驗中,畫家不再是客體對象的描繪者,而是與繪畫一道隱退為生命自然的一部分。
仇曉飛的新作顯示出藝術家對于圖像乃至繪畫語言本身的進一步思考。對當代畫家而言,圖像早已不再承擔再現(xiàn)的任務,理應從諸多反形式的“抵抗”中解放出來,并獲得一種更具自覺的能動性,去喚醒人類思維深處隱秘而深邃的感知潛力。在展覽現(xiàn)場構建出的某種具共時性的公共場域中,借助繪畫直接的知覺體驗與通感式的身體共振,借助人類與生俱來的感性與想象力,以及對“時間”這一觀念永恒的困惑,藝術家希冀在他與觀眾、觀眾與觀眾之間建立一種更為平等的溝通、連結乃至群體關系。在這個失去了整體面貌的片段化世界中,仇曉飛的藝術探索將嘗試為人類內心深處尚不可言說的感受尋找新的語言。而也正是在這一層面上,繪畫這一有著數(shù)萬年歷史之久的人類活動仍將保持著它的先鋒性。
仇曉飛 1977年出生于黑龍江哈爾濱,1998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附中,2002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并于次年共同創(chuàng)立了中國具代表性的青年藝術團體“N12”。仇曉飛的藝術實踐包括油畫、水彩、立體繪畫雕塑及裝置等媒材,他的早期創(chuàng)作關注與記憶有關的圖像溯源學。近期創(chuàng)作則經歷了從“繪畫再現(xiàn)”到“再現(xiàn)繪畫”的過程,創(chuàng)作主題逐漸深入到對文化心理及社會潛意識的探索,挖掘繪畫行動推進過程中的即興與不穩(wěn)定性,在混雜而豐富的意象間尋找具有張力的平衡點。仇曉飛的作品在國內外多個重要美術館及機構展出,如上海民生現(xiàn)代美術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今日美術館、荷蘭格羅寧根博物館、德國ZKM美術館、英國泰特利物浦美術館、瑞士伯爾尼美術博物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