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后筆墨時代:中國式風景

開幕時間:2018-03-23

開展時間:2018-03-23

結束時間:2018-04-26

展覽地址:廣東美術館

策展人:項苙蘋

參展藝術家:姬子,梁巨廷,盧甫圣,許雨仁,羅建生,陳履生,徐累,柴一茗,林淼,劉國松,李華生,楊詰蒼,梁銓,張浩,黃致陽,王紹強,申凡,張羽,林天苗,鄭重賓,沈烈毅,魏青吉,譚勛,石至瑩,倪有魚,李舜

主辦單位:廣東美術館,浙江美術館

展覽介紹


  由廣東美術館和浙江美術館共同主辦的“后筆墨時代:中國式風景”于2018年3月23日下午4時在廣東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由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擔任學術主持,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紹強和浙江美術館館長應金飛任展覽總監(jiān),策展人由項苙蘋擔任。
  本次展覽從山水/風景題材入手,以對待筆墨規(guī)范、水墨媒介的方式以及呈現形態(tài)為依據,將當代中國水墨的發(fā)展歸納為三種類型:立足筆墨傳統(tǒng)繼續(xù)探索創(chuàng)新的傳統(tǒng)型、從西方現代藝術出發(fā)進行改革試驗的現代型和超越筆墨甚至水墨、使用多元媒介加以拓展的當代型,這三種類型正好呈現了國畫—水墨畫—水墨藝術這三種概念的轉變邏輯和發(fā)展線索。
  展覽通過把姬子、梁巨廷、盧甫圣、許雨仁、羅建生、陳履生、徐累、柴一茗、林淼、劉國松、李華生、楊詰蒼、梁銓、張浩、黃致陽、王紹強、申凡、張羽、林天苗、鄭重賓、沈烈毅、魏青吉、譚勛、石至瑩、倪有魚、李舜等26位藝術家的作品進行分類梳理,嘗試將中國20世紀以來對傳統(tǒng)藝術的改進和西方藝術的本土化這兩種藝術語言體系納入同一個敘述邏輯,使之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而非缺乏關聯的平行線。另外通過這樣的討論,促使大眾進一步思考什么是當代、什么是當代藝術、什么是中國當代藝術的問題,對中國當代藝術的概念和內涵加以重新討論和界定,表述當代和傳統(tǒng)、繼承和創(chuàng)新的關系問題,同時重拾大眾對中國畫學(水墨藝術)的自信,鼓勵對當代藝術的中國式語法和邏輯的探索。
  中國過去三十多年的水墨實驗,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藝術現象。自2001年以來,廣東美術館圍繞“水墨”話題已先后舉辦過三次大型系列展覽。2001年“第一屆當代水墨空間:中國·水墨實驗二十年”,對國內實驗水墨二十年的演變與觀念更迭進行了階段性的觀察、總結與梳理;2006年舉辦的“第二屆當代水墨空間:滲——移景和幻想”借用各種方式探索“水墨性”,提供了另一種創(chuàng)造性實驗性“文本”;而十年后的“第三屆當代水墨空間:變相——水墨的維度”則持續(xù)從不同的角度介入,層層推進對“當代水墨是什么?”這一本質問題的探討與追問。數十年來,廣東美術館始終將中國水墨的當代現象和問題置于中國藝術研究體系之重要位置,諸如此類的研究型展覽,為后續(xù)的當代藝術研究提供了一份水墨實驗領域較為全面而綜合的文獻史料,以便更進一步深入探詢中國水墨的歷史內涵、發(fā)展文脈以及當代演繹的多種可能性。
  廣東美術館希望通過展覽“后筆墨時代:中國式風景”,為觀眾解讀中國水墨新形態(tài)和新觀念提供一種可供參考的借境。實驗創(chuàng)作研究面向未來,廣東美術館將進一步關注社會當下的發(fā)展變遷、科學創(chuàng)新以及全球互聯的快速普及,研究新時期當代水墨的深意與新意,為社會和時代對當代水墨藝術的發(fā)展和走向提出新的審美路徑。
  本次展覽將展至2018年4月26日。
  廣東美術館
  2018年3月

作品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