咆哮——傅澤南作品展
開幕時間:2016-07-22 16:00:00
開展時間:2016-07-20
結(jié)束時間:2016-08-03
展覽地址:今日美術館3號館2層
策展人:楊衛(wèi)
參展藝術家:傅澤南
主辦單位:今日美術館
野性的馳騁
----關于傅澤南和他的藝術
傅澤南是“85美術新潮”的代表藝術家之一,早在1985年就因發(fā)起組織“江蘇新野性畫派”, 而蜚聲藝壇,受到業(yè)界的廣泛關注。那時候的傅澤南,之所以能夠成為熱點人物,是因為他倡導和追求的“新野性”,與當時整體的社會氛圍相吻合,傳遞出了某種個性張揚與思想解放的內(nèi)涵。而這些內(nèi)涵,正是新潮美術的人文起點,也是整個社會再度開放以后,所呈現(xiàn)出的一種價值訴求。“新野性”站在新時期的邏輯起點上,領一時之風,自然也就成為了那個時代最具代表性的藝術標志之一。
然而,九十年代以后,隨著理想主義的式微,以及商品社會的到來,新潮美術開始全面退潮。藝術家也大都由原來的狂熱與激進,而逐漸趨于冷靜和理性,由此使得藝術潮流出現(xiàn)了一次大的轉(zhuǎn)型。傅澤南當然也經(jīng)歷了這個轉(zhuǎn)型,感受了轉(zhuǎn)型帶來的陣痛。但與許多新潮藝術家順勢而為不同,傅澤南在時代的裂變中,并沒有放棄自己原來的藝術初衷,而是始終堅持自己的“非理性”創(chuàng)作原則,走上了一條疏遠于藝術潮流、自我反叛的痛苦之路。這也使得傅澤南那一時期的作品,相比八十年代的狂野、奔放和熱烈,而更加苦澀、晦暗與深沉,帶有某種悲劇的意識。
大概是從世紀之交開始,傅澤南的藝術出現(xiàn)了一些微妙的變化,原本粗礪的筆觸,厚重的肌理,逐漸被平涂手法所取代。與此同時,一些象征理性結(jié)構(gòu),又具某種當代性的視覺符號,如棱角分明的現(xiàn)代建筑,如用于工業(yè)制造的重型機器等等,開始與他虛構(gòu)的一些物體,同時映入到畫面之中,構(gòu)成了理性和感性相交織的視覺形態(tài)。應該說,這些變化象征了傅澤南的某種入世精神,也表明了他對當代社會的關注。不過,也許是性格使然,也許是思想所好,傅澤南經(jīng)過了一段時間的理性沉淀之后,還是去蔽存真,回到了自己的真性情,以及非理性的探索軌跡上。他手中的畫筆,也因為這種自我回歸,而再度獲得了野性的力量。
近期作品中,傅澤南恢復了原來的野性精神與狂放性格,甚至進一步強化了畫面的肌理感與紊亂感,并以此鑄成自己的藝術語言。就題材而言,則基本是由兩部分構(gòu)成,一是具體的人像,一是抽象的亂象。但無論是亂象,還是人像,都彼此相關聯(lián),于亂象中閃爍著魍魎般人的身影,于人像的面部又往往暴露出亂象與糾結(jié)……顯然,傅澤南是以此來隱喻這個亂象叢生的世界。雖然今天的世界,推崇科學和理性,但這些因素在面對非理性時,往往不堪一擊。所以,以非理性的藝術方式,來揭示這個非理性的世界,遠要比表面的審美方式真切得多,也有力量得多。大概正是基于此,傅澤南在創(chuàng)作之余,才又重新樹起“新野性”的大旗,并為此而奔走疾呼。
——策展人 楊衛(w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