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意三人行——陳宜明個展、王琨個展、孫綱個展
開展時間:2015-09-10
結束時間:2015-09-20
展覽地址:浙江美術館4、5、6號廳
參展藝術家:陳宜明,王琨,孫綱
由中國油畫學會、中國美術學院、北京服裝學院、《中國油畫》雜志社、浙江美術館聯(lián)合主辦的“寫意三人行--陳宜明個展、王琨個展、孫綱個展”今天開始至9月20日在浙江美術館4、5、6號廳展出,將于9月12日下午2點舉辦開幕式,3點召開學術研討會。本展還將于9月25日-10月5日在威海美術館和威海半島美術館、10月25日-11月13日在上海虹橋當代美術館進行巡回展出。
本次展覽由“陳宜明個展”“王琨個展”“孫綱個展”三部分組成,展出作品近200件。三位油畫名家皆在寫實的框架內融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和寫意語言,運用個性的油畫手法,形成符合各自性情、學養(yǎng)的藝術風格。三位名家追求接近但風格鮮明對比,也為中國寫意精神的油畫方向提供了典型的學術范例,得到社會各界特別是藝術界的關注和推崇。
陳宜明先生, 1950年生于上海,現(xiàn)為中國油畫學會副秘書長、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美術學院教授。陳宜明先生認為:“藝術如果沒有真情這個品質,任何筆調都不可能打動人心。”他感到最快樂的生活就是背上小畫箱,懷著對自然真誠的情感寫眼中之象、胸中之意。他的作品注重線與塊的疏密節(jié)奏,運用厚重沉穩(wěn)的調性和冷暖色微妙的對比,產生了一種深沉而幽遠的意境。他用筆疏朗自由,常在物體的邊緣不經意透出底色的痕跡,鮮活而生動,形成了獨特的陳氏風格。
王琨先生,生于1958年,《中國油畫》雜志主編、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副總編、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藝委會會員、中國油畫學會理事?!吨袊彤嫛肥撬袷赘冻鋈嗄甑穆殬I(yè),油畫、書法是幾乎與他生命等長的事業(yè)。所以,他的作品散發(fā)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涵和書法用筆的特征,他以點線面的抽象組合、貫氣通暢的用筆,富有張力的色彩筆墨關系營造出看似激情瀟灑卻厚古純粹的氣氛和意境。他也有深厚的傳統(tǒng)修養(yǎng),琴棋書畫無一不通;他陶醉其中,痛并快樂著。
孫綱先生,生于1959年,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油畫學會理事、北京服裝學院造型藝術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他具有較高的審美修養(yǎng),在作品中注重繪畫本體語言的研究,注重意象表達、繪畫的精神品格和畫面品質追求。孫綱先生是北方人,但他的畫面卻透著一種南方清雅的書卷氣,呈現(xiàn)出一種從容和淡定,具有深刻的精神內涵。他提煉大自然中的各種抽象元素和幾何結構,形成簡煉的物象造型,以隨性自如的筆觸、淡雅的色彩、材質的美感追求著超凡脫俗的畫面狀態(tài),他在作品中,用優(yōu)雅與平靜呈現(xiàn)激情,用簡潔與單純表達深刻。
正如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油畫藝委會副主任、中國美術學院繪畫學院院長楊參軍先生在展覽前言中所說的:在圖像時代,三位畫家正是從這境域中各自背起了畫箱,重新將目光投向了荒原深處。首先,他們自覺將對繪畫本體語言的追求重新交付給了對自然真摯的感受,在“在場”的鮮活體驗中重尋繪畫的基礎,同時,他們又不斷在感受中錘煉著繪畫的語言形式,使之真正成為表達主體精神的一種“寫意”手段,并逐漸形成了各自獨特的風格。這些作品是各自生命體驗的真情顯露,它不張揚,但努力在文化精神的荒原中重新立定,以呼喚繪畫中真實感受的回歸,這在今日的文化境遇中尤顯難能可貴。(浙江美術館陳子胄)
前言
荒原寫意
陳宜明、王琨、孫綱三位油畫家在浙江美術館聯(lián)袂舉辦個人畫展,我們心中充滿期待。
今年暑期間,我重游了西方諸國,當置身于梵蒂岡西斯庭教堂時,再一次感受到米開朗基羅的天頂畫《創(chuàng)世紀》給我視覺帶來的震撼,同時讓我震撼的還有那從世界各地前來參觀的黑壓壓的人流。來到盧浮宮,我的身體被人群驅趕著已很難在那些大師的油畫前停留,在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前,數百人擁擠著用手機拍照,這連讓我遠眺她的微笑都變得機會渺茫。同樣,在奧賽美術館,凡高的自畫像前也交集著無數與他對視的熱切目光,足以將凡高眼神中那冷漠孤獨融化,……每看到此景,心中感慨,呵,繪畫的力量!然而,當我輾轉于諸多西方當代的展覽或畫廊時,卻很難看到幾件真正的油畫和繪畫,更多的是裝置和影象作品,也再無這熱鬧的場面了。也許,西方偉大的繪畫作品永遠地存留在博物館中了。
油畫進入中國不過百年,但百年的歷史中,它卻在中國畫壇占有極重的份量,在20世紀幾次重大文藝方向轉折中,它都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現(xiàn)已成為中國畫家熱衷的主要的形式之一。今天,中國油畫創(chuàng)作依然熱鬧非凡,每年都有幾個大展,而每個大展的百件作品都是從幾千件里挑出的,油畫創(chuàng)作隊伍之龐大可見一斑。但是,在這繁榮的背后,我們也有擔憂。首先,在許多畫面中,我們看到了圖式的翻新、看到了畫面的完整、看到了寫實功夫、也看到了制作的精良……卻感受不到作者表達的真性情,繪畫甚至成了某種功利的圖說和形式的玩弄。有時,在這表面的熱鬧中,常讓我們感到主體精神的荒蕪,甚至對周遭不時充滿的功利文化氛圍感到厭惡。
也許,三位畫家正是從這境域中各自背起了畫箱,重新將目光投向了荒原深處。首先,他們自覺將對繪畫本體語言的追求重新交付給了對自然真摯的感受,在“在場”的鮮活體驗中重尋繪畫的基礎,同時,他們又不斷在感受中錘煉著繪畫的語言形式,使之真正成為表達主體精神的一種“寫意” 手段,并逐漸形成了各自獨特的風格。
許多年以前,陳宜明就不斷從大型的主體創(chuàng)作中抽身,以近乎虔誠的心態(tài)回到對大自然的摹寫之中,他以率真的眼光寫眼中之象,亦寫胸中之意。他的構圖經常在線與塊的切割中生出有意味的疏密節(jié)奏,呈現(xiàn)出別樣的意味。同時,畫面中厚重沉穩(wěn)的調性和冷暖色微妙的對比,也讓其產生了一種深沉而幽遠的意境。他用筆疏朗自由,常在物體的邊緣不經意透出底色的痕跡,鮮活而生動,形成了獨特的陳氏風格。雖然他很多作品都是當場一氣呵成,但品讀起來卻耐人回味。
王琨也是位常在野地里畫畫的人,不久前我還在威海偶遇此君。他性情溫和且言語不多,但他的畫面中卻充滿著一種表現(xiàn)的激情和張力,他偏愛黑色,那些牦牛和樹叢所生成的團團墨色不斷在他的畫中聚合、彌散,在肆意的涂抹中形成了強烈的結構張力,并充滿著表現(xiàn)的激情。我知他有深厚的傳統(tǒng)意趣,琴棋書畫無一不通,我想,他生動的油畫用筆和他的一手好書法間一定有著某種內在的關聯(lián)吧。
孫綱雖是北方人,但他的畫面卻透著一種南方清雅的書卷氣,他的風景不溫不火,呈現(xiàn)出一種從容和淡定,簡約的結構和凝煉的造型,更烘托出其色彩的優(yōu)雅。我尤喜歡他描繪海邊的那些風景,喜歡他松動自如又略顯不經意地用筆,那些筆觸和色彩搓成的肌理,透著油彩材質本身的美感,也營造出一片悠遠綿長的意境。
我們深知,在今日的圖像時代,我們無力喚回繪畫往日的輝煌,但作為一個畫家,我們也不甘隨波逐流,總渴望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里找到一片可供棲息的精神家園。我們深知,藝術靈感的顯現(xiàn)常在畫家忘我游戲之中,這“游戲”是藝術家將身心拋給荒原的回報,在凝神關注的傾聽中,得到大自然美妙的消息,在心無旁騖的落筆中,表達心中的意象。而作品只是這“游戲”的痕跡,它不再是形式的設計,不再是畫幅的完整,也不再是技術的炫耀,而是各自生命體驗的真情顯露,它不張揚,但努力在文化精神的“荒原”中重新立定,以呼喚繪畫中真實感受的回歸,這在今日的文化境遇中尤顯難能可貴。是為序。
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油畫藝委會副主任
中國美術學院繪畫學院院長
浙江油畫家協(xié)會主席
楊參軍
2015年9月
陳宜明簡介
1950年,生于上海。1968年赴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1976年調哈爾濱畫院任畫師;1984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高研班;1986年調浙江美術學院(現(xiàn)為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任教;2010年退休。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教授、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油畫學會副秘書長。中國藝術研究院油畫院特聘畫家。
自序
我時常感到很累。
或許藝術家生來就不能過好日子,因為他不能無所事事地活著。他有一項艱苦的工作要去完成,這項工作往往又是沉重的十字架。他必須要認識到,他的每一個行為、感情和思想都是未加工的,但肯定又是十分重要的,他的藝術就是從中產生出來的。藝術家在藝術里是自由的,而在生活里卻不然。
我的畫沒有什么招術,既不能嚇人一跳,又無玄妙之處。只是想通過自己對藝術的真情去完成作品。莊子說:“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強親者雖笑不和;真悲無聲而哀;真怒未發(fā)而威;真親未笑而和;真在內者,神動于外,是所以貴真也。”我想,沒有真情這個品質,任何筆調都不可能打動人心。
我感到最快樂的莫過于天天能倘佯在平淡的自然的物象之中,用自己的真情去體味著靜止與變幻,平凡與偉大,生命的渺小、宇宙的永恒,人生、社會、自然可以無邊界地拓展……
我感到最快樂的莫過于天天能背上小畫箱,懷著對生活真誠的情感,用我的筆去描繪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吸取生活的營養(yǎng)和藝術的靈感,通過一種交響把我的情感和向往揉合在一起。這無疑是詩歌與醇酒。
王琨簡介
1958年7月生于天津。1978年-1982年天津美術學院畢業(yè)(77級)獲學士學位。1989年-1991年中央美院油畫創(chuàng)作研修班畢業(yè)(第五屆)?,F(xiàn)任《中國油畫》雜志主編,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副總編輯,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油畫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油畫學會理事,天津美協(xié)理事,天津油畫學會副主席。美國南·德克塔大學榮譽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油畫院特聘畫家,徐悲鴻藝術研究院名譽院長,全國政協(xié)油畫研究院副院長,海洋油畫研究院副院長。
自序
以書入畫是我近年來作品的特征,從筆觸到用筆的轉換,使畫面更貫氣通暢,色彩盡量單純,不糾結細節(jié)的色彩變化,重點把握大的色彩關系,營造要表達的氣氛和意境。形色既可吻合又有交錯,點與線的錯落、線與面的穿插,這些抽象元素的使用與傳統(tǒng)繪畫都有著內在的關系。這種嘗試為我?guī)砹丝嗯c樂,并讓我陶醉其中,痛并快樂著。書法是我畫畫以外重要的悟道方式,彈習古琴是我書法以外重要的養(yǎng)心手段,下棋偶爾娛樂為之,如此說來琴棋書畫都與我有不解之緣。我是低調的人,不到萬不得已不愿說出自己的綜合實力,會的太多怕別人認為不務正業(yè)、廣而不精。在我來說,它們既有主次又相輔相成,都是中國文化的承載體,畫了幾十年的洋油畫,現(xiàn)在的一切心思就是想從東方人的思維方式畫出中國油畫,畫出有中國特色、文化內涵的中國油畫來。
中國人畫中國油畫按理說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其實真正操作起來并不比登珠穆朗瑪峰容易多少,純粹的油畫材料、技法與我們的工具相差甚遠,觀察方式、繪畫理念完全是兩個系統(tǒng)。也常有人主張東西文化不需要融合,各玩各的。作為中國藝術家,誰又心甘情愿一輩子玩人家的東西呢?不心甘就要去改良,要改良做融合就要首先弄清楚東西文化的差異。西畫講色彩、焦點透視,中國畫講墨分五色、散點透視。墨色的深淺取代了西畫的豐富多彩,科學的交點透視在國人看來根本就沒多大意思,散點透視高低錯落可隨心所欲,這完全是兩種不同的理念,當中國油畫家面對這樣的問題時你說容易嗎?更何況畫的背后不是筆墨與線條的問題,而是文化的問題。
東西文化的差異又與東西方宗教、哲學有關系。弄清楚這些問題又是一門不簡單的學問,作為一個畫家表面上看涂涂抹抹,背后需要有強大的文化背景支撐。油畫家要面對東西方兩個傳統(tǒng),這個基礎的深度決定著你將來的高度,而中國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如此說來我的琴棋書畫也就不足為奇了。這只是看得見的表面技藝,真正的厲害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形而上學的智慧與思想。
借這次展覽的機會也讓我回首總結一下幾年的得與失,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和天機。在下一步的探索中會改變一些思路,把悟到的一些新的東西強調出來,重點放在形而上學的求索上。
孫綱簡介
1959年1月6日出生。1985年畢業(yè)于河北師范大學美術系。1989-1991年在中央美術學院油畫創(chuàng)作研修班學習。1997年由中國油畫學會選派赴歐洲藝術考察?,F(xiàn)為北京服裝學院造型藝術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油畫院院聘藝術家、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油畫學會理事、北京美術家協(xié)會油畫藝術委員會委員。
自序
近些年自己在繪畫的探索中,更加注重繪畫本體語言的研究。我認為繪畫本體語言的提升會更加有助于對繪畫內容的深入表達。在研究過程中發(fā)現(xiàn)繪畫語言的一致性會使得畫面更加樸素、更加本質、更加純粹。同時注重作品的意象表達和繪畫的精神品格與畫面品質的追求,在創(chuàng)作上探求精神內省的處理方式,雖然是風景創(chuàng)作,但在繪畫語言的處理方式上,注入較為深刻的精神內涵,使其在繪畫的精神品格上得以升華。追求一種形而上的精神品格,畫面以外的精神傳達。精神品格的追求建立在對事物內在的精神內核抽離,對物體抽象語言的處理。抽象因素之間構成一種帶有精神品格的繪畫特質,引領觀者進入到為其精心營造的精神世界中,達到較高層面的審美滋養(yǎng)。
我的藝術創(chuàng)作一直遵循的是對自然景物的抽象因素的提取,以傳遞出雖然畫面的形態(tài)是具象的,但其所傳達的是帶有抽象意味的精神層面的表達,使作品的景致與畫面的品質呈現(xiàn)出形而上的精神品質,使作品有種超凡脫俗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