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黑造白”當代藝術展
開幕時間:2015-05-09 16:00:00
開展時間:2015-05-09
結束時間:2015-06-14
展覽地址:臺北索卡
參展藝術家:林葆靈,張?zhí)炷?張致中,王蒙莎,楊鴻,彭慧婷
臺北索卡于5月9日至6月14日舉辦「非黑造白」當代藝術展,參展藝術家橫跨兩岸,包含林葆靈、張?zhí)炷?、張致中、王蒙莎、彭慧婷與楊鴻等六位年輕藝術家共計17件作品。作品材質從黑白墨色、彩墨設色到壓克力等現(xiàn)代畫材皆有;內容則分風景、記事、寫真、摹形等,徹底展現(xiàn)當代水墨的自由彈性。六位藝術家兩兩成對形成對話,構筑了此次展覽的三個子題”風景與情景”、”借氣與得勢”、”恍惚與靜謐”。
風景與情景
水墨畫傳統(tǒng)中對于風景的摹寫十分完整,可分為寫景、寫真(人)兩項。這部子題以彭慧婷與王蒙莎的畫作為代表,彭慧婷深知「皴法須知藏,不可全露…」的道理,消融了具有說明性的造型,以墨色水份淡薄、輕點渲染出迷蒙變幻的云霧風景,以傳遞情感的細膩度與豐富而難以傳達的生命動態(tài)。王蒙莎出身江南水鄉(xiāng),在筆法中總透出水鄉(xiāng)兒女的氤氳水氣,仿若可以掐出水的少女淚眶。她在畫布上演一出出別致的墨戲,畫中人物閨閣氣息濃重卻不哀艷。她的畫是現(xiàn)代社會的縮影,平淡的面孔在花花世界游走嬉玩。
借氣與得勢
古往今來水墨畫追求內在”氣”的價值,氣勢、氣韻、氣暢、生氣、貫氣等,轉化成現(xiàn)代觀點,即將自身的歷練與見識凝聚為己用的文人底蘊。這部子題以張致中及楊鴻為代表。張致中慣以自來水鋼筆作畫,走筆頹廢帶出”剩山枯水”的禪境,但卻以精密的白描技法構筑微觀宇宙。他以”職人”的姿態(tài),紀錄當代”歌百工”圖譜系列,以古法諷今事,孜孜不倦探求一種詮釋大宇宙的共同語言。楊鴻承繼川美畫統(tǒng),畫中以三種生命(自然生命、人類生命與科技生命)形式之交流、對峙的關系作為呈現(xiàn),傳達出自然生命和現(xiàn)實文明的冷寂與蒼涼,<文明>、<對話的方式>二作中帶有北宋巨幛山水式風格,圖面空間寬廣度與工筆疏密結合,以似青綠山水設色的古典構圖表現(xiàn)出如綠野仙蹤式的仙境傳說。
恍惚與靜謐
水墨混合以當代藝術現(xiàn)代性的概念,不禁陷入水墨與西方對話的難題,水墨之道,是發(fā)自內心的警醒方式,以回歸現(xiàn)代日常生活與自然感。這部子題以張?zhí)炷慌c林葆靈為代表,張?zhí)炷坏膭?chuàng)作來自一次次的夢境操作,不是唯心主義,而是以心靈營造異托邦(heterotopia)的過程。她以蛋彩堆疊出女性的、甜美的世界,將水墨的氣韻轉化成西方油彩的光感,細膩呼應了”造白”的離散空間。林葆靈始終關注光影,在似與不似之間,摹擬光線的種種變化,打開了一個虛化的空間,締造了屬于”靜謐”的各種想像。他發(fā)展了屬于當代水墨的可能性:以東方內蘊之光結合西方光影技法傳統(tǒng)的路線。